电影生态意识管理论文
在中国电影界,冯小宁可以称得上是用电影来关注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问题的先行者。早在1989年,冯小宁就开始尝试把对环境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电影之中。冯小宁观察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动物,眼神中几乎都有恐惧的成分,而惟独人类没有,他进而发出这样的质问:都是地球上的生命,人类为什么要屠杀其他动物?他希望能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再萌生猎杀其他动物的念头,并转而关爱动物。这份对其他动物的关怀和责任,冯小宁完成了他的处女作,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大气层消失》,影片颇具创新性地站在动物的角度去审视人类,对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可谓先例,余秋雨先生就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影片,功底不足,但思想高度极罕见,足见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意义。不仅如此,这部影片还开启了冯小宁关于“生命与环境”三部曲的创作历程,2002年上映的史诗大片《嘎达梅林》就是其“生命与环境”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是冯小宁自觉的生态意识在电影中的延续。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冯小宁身体力行,带领剧组不在草原上遗留下任何垃圾,还不时把别人留在草原上的垃圾捡拾起来,冯小宁曾发誓说:“如果谁把一袋垃圾扔在马路上,或把一个酒瓶子扔在街上,我绝对不和他交往。”冯小宁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一斑。他还表示:“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一定要爱护,拍这部片子是想启发观众,我们很多美丽的草原变成了沙漠,而这种破坏其实从清朝就开始了。每一寸草地的长成需要很多年的累积。我想在《大气层消失》、《嘎达梅林》之后,拍一系列思考生命与环境的作品。”①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宁曾连续五次和其他委员一起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保护野生动物的议案。2003年10月,他和冯巩、关牧村、陈佩斯、滕格尔等人一起,被国家环保总局聘为“环境大使”。可以说,冯小宁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并为此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为纷繁芜杂的中国电影界开辟了一条清澈的溪流。
《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从酝酿到拍摄历时五年时间。这部电影由冯小宁自任编剧。影片讲述的是70年前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70多年前,内蒙古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上,牛羊成群,蒙汉各族人民在悠扬的歌声中和睦地生活着,年轻的骑卫队长嘎达梅林在那达慕上遇见了美丽的姑娘牡丹,由此展开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然而好景不长,军阀政府勾结王府出卖了蒙汉人民赖以生存的草原,草原逐渐退化为沙漠,嘎达深刻体会到草原对于牧民的意义,出卖了草原就等于断了牧民的活路,身为牧民的“梅林”嘎达力劝王爷收回出卖草原的命令,却被革去“梅林”的职位。万般无奈之下,嘎达带着“万民书”代表大家到奉天为民请命,反被诬“犯法”,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为解救自己的丈夫独自去劫狱,却不幸被抓。在断头台上,江洋大盗“胡子”带领自己的弟兄把他们救了出来。嘎达梅林回到草原后,带领人民起义抗垦,并取得了节节胜利,给反动军阀政府和王府以沉重打击。于是,狡猾的札萨克达尔罕亲王伪装要与嘎达梅林讲和,将草地还给牧民,憨直的嘎达梅林相信了札萨克达尔罕亲王的阴谋,带领着起义军去面见王爷,结果,遭到了札萨克达尔罕亲王军队的围攻,几乎全军覆没,嘎达梅林也身负重伤,最后战死在辽河。
在《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一系列影
电影生态意识管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