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王夫之“诗道性情”说.doc.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王夫之“诗道性情”说【摘要】本文从形成基础、学说内涵来对王夫之的“诗道性情”说进行论析,明确该学说中“性”与“情”之内涵及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并探究该学说对“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质的经典文论的发展,进而得出这一学说的进步意义。【关键词】王夫之诗道性情理性本质感性本质一、“诗道性情”说形成的基础浅析王夫之以前中国古代文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大致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是支持《尚书? 尧典》中提出“诗言志”, 即诗歌的理性本质, 一是支持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即诗歌的感性本质。梳理“诗言志”和“诗缘情”二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而“性”与“情”作为“诗道性情”论中的重要因素, 它们的分离对立以及相互关系也对这一诗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从“诗言志”、“诗缘情”、“性”与“情”三大方面着手分析, 以此浅析“诗道性情”说形成的背景、基础。(一)“诗言志”――诗的理性本质说“诗言志”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论, 也是最早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讨论。那么怎么理解这一观点呢? 关于这一命题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 尧典》中的: 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而后在《左传》中有: 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庄子》与《荀子》中亦有“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等观点,可见在先秦之时的诗论中“诗言志”占据了主流的观点。那么“诗言志”应该如何理解呢? 在《尚书? 尧典》中可以见“诗言志”是“诗以言诗人之志”, 用诗歌来表达诗人自我的志向、思想以及抱负,而《左传》与《荀子》中“诗以言志”的观点则是赋诗以言志, 即为引用《诗经》中的诗篇来表达赋诗者自己的政教思想或是志向怀抱。但综上可见, 虽然两者中的“诗”的所作内容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志”都是表达诗人、赋诗人的理想、志向、抱负等的理性目标,而朱自清、李泽厚等现代学者也纷纷支持“诗言志”, 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动机为表达自我志向怀抱与思想抱负的这一说。由此可见,“诗言志”是指作诗人、赋诗人将诗歌作为自我思想抱负与志向怀抱的意识载体, 这一诗论所揭示出的诗歌的本质是理性的, 是基于表达思想抱负之上的,高于抒发个人情感甚至是不兼有抒发情感的。(二)“诗缘情”――诗的感性本质说《诗大序》中言诗为“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其中的“发乎情”已可见古人对诗作发于情感这一论点的认识与发现。而汉以后士人成为诗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诗作“发乎情”更是明显凸显。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提及的“诗缘情而绮靡”揭示出了诗歌的另一本质即为诗作源于情感,作者或赋诗者用诗来表达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这一诗论中, 诗歌的本质是感性的,是因情感激发而作的。(三)“性”与“情”古代最早的人性论实则是性情不分的, 好恶之情、喜怒哀乐皆为性情, 把人的情感变化当做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而后儒家出现,将“性”与“情”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何为“性”?孔子定义为:“食色性也”及生之为性; 而从《孟子》中的: “天下之言性也, 则故而已矣”、“口之与味也, 目之与色也, 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则定义为应然为性; 而《中庸》则开宗明义用“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三

浅析王夫之“诗道性情”说.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