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
《功能性食品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学院:食品学院
摘要
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 一类为双歧杆菌,常见的有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另一类为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目前工业用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健康人体、动物和传统食物(发酵乳制品、泡菜、纳豆等发酵食品)。国内外学者对益生菌进行了很多研究和介绍,但多数只局限于它的使用效果上,对其作用机理缺少系统而深入的总结。本文主要以乳酸菌、双歧杆菌和芽孢杆菌为对象,综述了其在调节肠道菌群和促进机体免疫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肠道菌群;益生菌;研究现状
人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个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 1 ],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胃、十二指肠、空肠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极少,主要由于胃酸、胆汁作用及小肠液流量大,蠕动节奏快,细菌在繁殖前即被冲洗到远端回肠及结肠,细菌浓度<103 个/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而回肠末端由于肠液流量少,蠕动减慢,细菌数逐渐增加到105 ~108 个/mL,主要含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 2 ]。至结肠,细菌数明显增加,浓度为109~1012 个/mL,主要为厌氧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酸杆菌,而有潜在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仅有少量。肠内菌群保持共生或拮抗关系,维持微生态平衡,与宿主健康及疾病有密切关系。
菌群失调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微生态系统被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这称为菌群失调。临床上以腹泻为最明显症状,其它如肠道菌群中潜在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和一些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当时的意思为“prolife”。Lilly等(1965)把它定义为微生物体所产生的能够促进生长的物质。Parker(1974)认为“益生菌”是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并且对动物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 3 ]。Fuller(1989)把它定义为一种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从而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添加物。Havenaar等(1992)把Fuller关于益生菌的定义进一步扩展,定义为:能够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而应用于人和动物的单一或复合的、活的微生物体的培养物。Tannock等(2000)[ 4 ]更加强调微生物在胃肠道中的存活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能够通过胃肠道,从而对宿主健康有益的微生物。作为一个有效的益生菌菌种,其来源应该安全,且无致病性、耐受胃酸和胆汁、能黏附于肠黏膜而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有益于人体免疫及其它功能。目前用于食品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日本和欧美用于酸奶及微生物制剂的乳酸菌种有: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酪乳杆
功能性食品论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