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 文成泣鬼神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Brief Introduction
Prose Styles
Works Appreciation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Chinese scholar
A leading Chinese literary figure of 20th-century
As a writer, he was enormously prolific in every genre including poetry,fiction, plays, nine autobiographical volumes, and numerous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Goethe ”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生平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 郭沫若的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婚姻
在郭沫若(1892-1978)的人生旅程中,有三位女性曾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张琼华、郭安娜和于立群。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最重要的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她们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的离合悲欢…… 她们影响了郭沫若的性格和命运,更影响了郭沫若的一切文学创作活动文学创作风格,在郭沫若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中,女性永远是最重要的源泉……
1924年3月,郭沫若完成了他早期的自传体小说《漂流三部曲》。小说分“歧路”、“炼狱”和“十字架”三个部分,而郭沫若后来所经历的恋恋红尘恰恰印证了他在人生路上经历的“歧路”、“炼狱” 和“十字架”三个过程,也是他爱情和创作的“三部曲”……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散文特点: 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
,被作者自称为"自传性散文".拣拾某些过往旧事或身边琐事以抒情寄意的优美篇什.赞美生活中"被人忘却了的美".文章写的隽永而又浓丽,深挚而又热烈,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牧歌的情绪”
1924年,当郭沫若散文《小品六章》在《晨报副刊》发表的时候,郭沫若写了一篇序,序中说:“我在日本时生活虽是赤贫,但时有牧歌的情绪袭来,慰我孤寂的心地,我这几篇小品便是随时随处把这样的情绪记录下来的东西。”这些情绪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感伤,一是浪漫,一是向往。其价值取向则是从一己的身边琐事和情绪感受出发,在记事、写景中表现自我,感悟人生,从而折射时代的情绪。
“新浪漫主义”
创造社的主要人物郭沫若早期曾提倡“新浪漫主义”。这种新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混合物:“艺术是自我的表现,是艺术家的一种内在冲动的不约不尔的表现”。因此,艺术活动原本是无目的的。在郭沫若看来,真正的艺术乃是生命的自然喷发。例如:他希望青春永驻,他感激那用慧心替他“把青春留住了”的姑娘(《白发》);他也向往能以自己的心去慰藉那些不幸的人们,特别是可怜的少女,“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
英汉翻译郭沫若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