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线路设计基本思路):
吃惯了文化快餐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做一桌菜?——导语。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随着90后集团军的不断加入,更加充满了青春活力。然而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有些被认为老古董,老一套的思想文化被无情的抛弃了,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而这次寻找北京的主要目的是在行走中旅游,在旅游中行走。的确传统意义上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和自我熏陶。然而,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旅游的性质在慢慢地发生改变,著名景点依旧人山人海,你推我桑,留照纪念,顺便带一些纪念品回去。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健身。然后打了一个满满的文化饱嗝,就心满意足的回去了。然而景点人流涌动,也阻止我们驻足满满欣赏。那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真正的旅游呢?
有,那就是到无人或人少的地方去。可能又有人发问了,景点之所以叫做景点,不就是因为大家都去嘛,人少的地方又有什么好玩的呢?的确有道理,但是在北京我认为不完全是。北京给我们留下的第一映像就是皇城,气势宏伟,波澜壮阔。所以节假日我们挣着头颅,扭着身体往故宫赶,长城跑,因为那代表这北京的文化。
作为一名外地求学的大学生,我对北京知之甚少。一开始也认为只有故宫,长城,颐和园才代表着北京。后来我无意间走进一个不知名的胡同,看见两个老人悠闲地站在门口沐浴着冬日久违的阳光,听他们侃侃而谈小时候
,北京的树,北京的房子,北京的人。我突然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北京。
何为真正的北京?诚然,在我们这辈人心中,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在日益的巩固,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却日益淡去。北京的文化似乎都体现在也只体现在皇宫建筑和798艺术区了。
熟不知,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文化还在民间,民间的文化才是大文化,代表大众的文化,而非统治阶级的喜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民间的文化虽然通俗,初看起来既没有内涵,有没有外延。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那些真正精华的文化却在坊间,胡同中几点了下来。
比如说每一个胡同的名字的由来,四合院的布局每一处考究的细节,还有那些耄耋老人口中无价的回忆和动人的传说。你甚至在走访胡同中会发现一口废弃的旧井,可能已经尘封了几百年。
人都有回归的本性,在城市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不妨慢下脚步,满满去欣赏,去发掘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一个浅浅薄雾的清晨,你可以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胡同中,停下脚步和那个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大妈,唠嗑唠嗑感受感受
小巷的变迁,感受一下老北京纯正的文化氛围。
旅游其实很简单不是要得到什么,有时候没有目的便是目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你可以放下书本,带上背包,走出6环,寻上那些快要消失的古村落,在这里,寻找过去,那青苔上可能泛着的明代的月光。在这里,理解现实,和村民谈谈外面的世界。在这里,展望未来,思考我们的历史使命感。
旅游有时候不仅仅是获取,了解一个地方,了解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所阐释的旅游概念,在生活中发现美,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去追求既定的美。
线路规划:
基于我们是大学生群体,我们无法像驴友那样驻足停留几天,但是我们时间却相对充裕,所以个人觉的可以几个人合作做一个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在旅游中
旅游攻略,寻找北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