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审美的浅义
摘 要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表现,作者将从舞蹈体态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傣族舞 三道弯 一边顺 勾踢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
着名傣族学教授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适当不过的了”。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改变,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乏的东西。
生活在水边的大家爱水、赞美水,人也像水一样纯净、柔美。
余晖下,一位青春少女挑着水罐来到湖边,夕阳余辉照在她身上,她从水中照见自己修长的身影,脸上涌现出青春的喜悦,她散开秀美的长发,在清亮的湖水中。坐在岸边,用双脚轻拍嬉水,波清澈透明的江水吸引着她,她情不自禁地跳入江水中,冲去一天的疲惫。轻风徐来,轻抚洗净晾干的长发。夕阳落山,她起身三转两绕,盘起了傣家少女别具一格的发型。然后挑起水罐,踏着霞光,向着炊烟缭绕的竹楼款款走去……这是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给观众展示的情景。
作者将从傣族舞蹈的身体姿态浅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表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域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孔雀崇敬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恰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和弯曲的特点就愈加鲜明。
从舞蹈的动势来看,在动作过程中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姿态,可称为“体态三道弯”;经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一、体态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关键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础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含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演出过程中舞者一直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表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中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础体态,舞者一直或常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础体态就是“三道弯”,即利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这类造型含有较显著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所以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础体态的民族民间舞,通常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些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全部流派中最能表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所以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着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一样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气氛,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
2021年傣族舞蹈审美的浅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