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反思《珍珠鸟》一篇精美而可爱的散文, 阅读的时候, 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温柔的情谊,细腻的心思,人与鸟之间暖暖的信赖。这篇课文是采用赏析品味的方式来讲解的, 通过赏析精彩语句来表现中心,揭示主题。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 让学生认识珍珠鸟, 激发兴趣,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初读后, 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 作者非常喜爱它”, 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 真实而可贵, 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 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能表达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在小组之内讨论交流,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在班级内依次交流自己的句子,组与组之间不能重复。例如,第十一自然段,学生分析“挨近、蹦俯、喝茶、偏……”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珍珠鸟的形象,表达作者喜爱之情。这时,我适时引导: 运用了什么描写?学生立马回答“动作描写, 写出了珍珠鸟的顽皮可爱”。这样通过句句分析解决文章重难点, 还能提升学生的能力, 让他们融进语文的学习中。三、研读课文,感受人鸟之情通过初读, 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 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 “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这时, 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 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直到有一天, 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 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
珍珠鸟2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