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从学徒到剪发师的心声剪发师.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学徒到剪发师的心声剪发师

  
  
  建设小学 项雅丽
  
  教学理念
  一课,我重视了三方面的设计理念
  一、突出了音乐审美价值
  《铁匠波尔卡》是约瑟夫·斯特劳斯的一首管弦乐曲,曲调欢快,表现了劳动者愉悦的心情,乐曲中突出的打铁的声音又使学生感到新奇和喜爱,符合学生的心理;歌曲 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全曲欢快热情,朗朗上口;大歌片的制作色彩明丽,内容活泼,为学生所喜爱;所使用伴奏的器具为筷子及尼龙纸,在音响的效果上达成友好、完整、课后拓展的DVD碟片制作精美,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内容的组合全部是学生所愿意学习和接收的。
  二、重视了音乐的实践性
  马克思说:“劳动发明了美”。一样,音乐实践发明了音乐美,在课中,经过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唱一唱、探一探、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于到音乐活动中,享受音乐、发明音乐。
  三、重视了音乐的生活性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聆听学习和利用多个方法去探索生活中的声音,使学生初步感知音乐能够贯穿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愈加热爱音乐,并能尝试把音乐融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二册《巧巧手》中第二课时:
  聆听《铁匠波尔卡》,学唱 ,用生活中的器具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1、《铁匠波尔卡》
  管弦乐《铁匠波尔卡》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乐曲采取D大调,复三部曲式,专题轻快活泼,表现了大家欢快的心情,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小节强调后一拍,并突出打铁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劳动时的愉快心情。中间转为G大调,乐曲轻松跳跃,形成舞蹈气氛,再现第一部分后,在简短的结尾中铁砧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乐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结束全曲。
  2、 是一首热烈、欢快而又不失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歌曲将模拟手中的道具发出的“咔嚓”“沙沙”声和有规律的“xx xx丨xx xx丨”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认真的态度,娴熟的技巧,反应了劳动的成功和喜悦。
  教学目标
  (1)结果性目标:
  学习用欢快、富用弹性的声音背唱歌曲 ,能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如筷子、尼龙纸)为歌曲进行伴奏,培养学生参加意识。
  (2)体验性目标:
  经过歌曲的学习,能感受劳动的愉快。
  经过探索、创编,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单纯枯燥的声音能够经过种种方法使之艺术化,变得丰富、悦耳,从而产生愈加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关键
  学唱歌曲及其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具、学具准备
  磁带、歌片、多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DVD碟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随《铁匠波尔卡》音乐入室。
  师:“儿童们,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全部能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请你来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老师请学生分别演示:翻书声、硬币敲击声、粉笔盒摇动时发出的声音、脚步声等。
  师:“生活中的声音大多是很单调、枯燥的,不过作曲家就很有本事,她能够让声音变成好听的音乐,请儿童们听一听,这一位作曲家把生活中的什么声音写到音乐里去了。”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物品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抛出“作曲家把什么声音写进音乐中去”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用心聆听

2021年从学徒到剪发师的心声剪发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2-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