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课堂上教与学存在于一个空间中,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一个学习空间不应该只是被抽象的概念充斥 , 以致没有空间留给那些充满灵气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虽小,但却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乙)学习空间“应该有足够的位置容纳一些个人的小故事,容纳个人体验到的、内在的心灵导师发挥了作用的故事”。(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P22)但是,当你的或我的小故事成为我们绝无仅有的参考点,我们就很容易在自我陶醉中失魂落魄。
(丙)所以在学习空间中也必须强调有关准则的“大故事”,这些故事在广度上涵盖一切,在深度上揭示规律;这些故事给个人的故事限定了理解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小故事”的含义。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习用尊重的态度聆听这些“大故事”,就像我们尊重他们向我们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一样。
(1) 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乎
B . 充斥
C . 绝无仅有
D . 失魂落魄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1) 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强调坚持某个原则和限度。
B . “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 . “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 . “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
B . 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C . 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
河南省新县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