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现任所长为谢地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哲学理论研究的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成立哲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由潘梓年、胡绳、李达、冯定、杜国庠、杨献珍、艾思奇、金岳霖、冯友兰、赵纪彬等著名学者组成。自1955年开始,经过半年多的筹建,于1955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即隶属于其下。
哲学研究所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1957年4月,毛泽东主席邀请哲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贺麟等到中南海做客,讨论学术问题。197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因“文化大革命”停刊的《哲学研究》复刊。2002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察,听取了包括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筠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发言,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6次集体学习,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研究员就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问题作了讲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会后与他进行了亲切交谈。
哲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以及文化问题、价值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哲学研究所形成了办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和推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创造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把哲学研究所建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充分发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哲学研究所现有11个研究室;设有哲学系、图书资料室和4个刊物编辑部;管理院级研究中心6个,主管全国性学会、研究会10个。
到2007年5月,哲学研究所有人员276人,其中在职人员141人,离退休人员135人。在职人员中专业人员129人,%;管理人员12人,%。在专业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89人,占全所专业人员总数的69%;40岁以下青年研究人员39人,%。
建所50多年来,哲学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完成了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以来,共完成和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论文近19000篇、研究报告200余份,还有学术资料整理、译著、教材、学术工具书、计算机软件等其他形式的成果,总字数超过4亿。1977年以来,有近百部(篇)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哲学研究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978年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全国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祥旭考研辅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