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写于1928年,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姑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国名,夏禹的后代,也就是夏朝的后裔的封国。今在河南杞县。
宋,国名,殷商的后代,也就是商朝的后裔的封国。今在河南商丘。
征,征验、证明之义。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关于文献的解释郑玄注释曰:“献,犹贤也。”
朱熹:“文典籍,献贤也。”
文指的是,古代的典籍,献指的是当时的学者,贤士。
在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是典籍和学者相辅相成的,有时候互为补充。
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文献通考》
宋代有一个学者叫马端临写了一部著作叫做《文献通考》:文指的是经史、会要、传记。献:指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可以对经史进行考证,验证,甚至校正。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