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曲线轨距加宽.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节曲线轨距加宽 2010-08-02 14:52:46 关键字:曲线轨距加宽五、轨底坡由于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主要接触部分是 1/20 的斜坡,为了使钢轨轴心受力,钢轨也应有一个向内的倾斜度,因此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应形成一个横向坡度,称之为轨底坡。钢轨设置轨底坡, 可使其轮轨接触集中于轨顶中部, 提高钢轨的横向稳定能力, 减轻轨头不均匀磨耗。分析研究指出, 轨头中部塑性变形底积累比之两侧较为缓慢, 故而设置轨底坡也有利于减小轨头塑性变形,延长使用寿命。我国铁路在 1965 年以前,轨底坡设定为 1/20 。但在机车车辆的动力作用下,轨道发生弹性挤开,轨枕产生挠曲和弹性压缩,加上垫板与轨枕不密贴,道钉的扣压力不足等原因, 实际轨底坡与原设计轨底坡有较大的出入。另外车轮踏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耗后原来 1/2 0 的斜面也接近 1/40 的坡度。所以 1965 年以后,我国铁路的轨底坡统一改为 1/40 。曲线地段的外轨设有超高, 轨枕处于倾斜状态。当其倾斜到一定程度时,内轨钢轨中心线将偏离垂直线而外傾, 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有可能推翻钢轨。因此, 在曲线地段应视其外轨超高值而加大内轨的轨底坡。调整的范围见表 2-3 。应当说明, 以上所述轨底坡的大小是钢轨在不受列车荷载作用情况下的理论值。在复杂的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各部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和塑性变形,静态条件下设置的 1/40 轨底坡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不一定保持 1/40 。轨底坡设置是否正确,可根据钢轨顶面上由车轮碾磨形成的光带位置来看。如光带偏离轨顶中心向内, 说明轨底坡不足; 如光带偏离轨顶中心向外, 说明轨底坡过大; 如光带居中, 说明轨底坡合适。线路养护工作中, 可根据光带位置调整轨底坡的大小。表 2-3 内股钢轨轨底楔型或枕木砍削倾斜度外缘超高(mm) 轨枕面最大倾斜铁垫板或承轨槽面倾斜度 0 1/20 1/40 0~ 75 1:20 1:20 0 1:40 80~ 125 1:12 1:12 1:30 1:17 概述机车车辆进入曲线轨道时, 仍然存在保持其原有形式方向的惯性, 只是受到外轨的引导作用方才沿着曲线轨道行驶。在小半径曲线, 为使机车车辆顺利通过曲线而不致被楔住或挤开轨道, 减小轮轨间的横向作用力, 以减少轮轨磨耗, 轨距要适当加宽。加宽轨距, 系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曲线外轨的位置则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桂剧的距离不变。曲线轨道的加宽值与机车车辆转向架在曲线上的几何位置有关。一、转向架的内接形式由于轮轨游间的存在, 机车车辆的车架或转向架通过曲线轨道时, 可以占有不同的几何位置, 即可以有不同的内接形式。随着轨距大小的不同,机车车辆在曲线上可呈现以下四种内接形式: 1. 斜接。机车车辆车架或转向架的外侧最前位车轮轮缘与外轨作用边接触,内侧最后位车轮轮缘与内轨作用边接触,如图 2-7 (a )所示。 2. 自由内接。机车车辆车架或转向架的外侧最前位车轮轮缘与外轨作用边接触其它各轮轮缘无接触地在轨道上自由行驶,如图 2-7 (b )所示。 3. 楔形内接。机车车辆车架或转向架的最前位和最后位外侧车轮轮缘同时与外轨作用边接触,内侧中间车轮的轮缘与内轨作用边接触,如图 2-7 (c )所示。图2-7 机车通过曲线的内接形式 4. 正常强制内接。为避免机车车辆以楔形内接形式通过曲

曲线轨距加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ndfrs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