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与古代饮食张珍河北大学文学院文史在线摘要: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中“肉”部、“酉”部即相关字进行字形及字义的分析,推测揣摩出一些中国古代社会有关饮食的信息,对当时与饮食相关的社会信息有了初步了解。关键词:《说文》;肉部;酉部;饮食东汉学者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许慎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这一文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文字的社会意义。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先民在造字之初,一般“据义取象”,即凭借对语言中的词义的理解去选取外界的物象,来“具象显意”, 即制作成汉字来显示所要表示的词义。本文就《说文》涉及到的一些饮食方面的文化信息做了一些梳理,希望能有利于人们加深对《说文》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有关饮食的社会情况。《说史肉部》共收字140个,重文2O个,新附字8个, 保存了大量的人类食肉信息。《说文解字》中“肉”的甲骨文是,小篆字体为窜,《说文》:“裁肉。象形。凡肉之属皆从肉。如六切。”(敲Zi:大块的肉。)不管是甲骨文还是小篆字体都像极了一块大肉的样子,中间的竖道则可以理解为肉的纹理。肉的吃法除了常见的烹煮,还有炙、脍、醢、脯。“炙”小篆字体为贫,《说文》记载:“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属皆从炙。”“炙”即现在的烤肉。“脍”小篆字体为憎,《说文》记载:“脍,细切肉也。从肉舍聱。古外切。”这表明古代人已经十分讲究刀工技术了。成语“脍炙人口”,本义为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这说明“炙”是当时高级精美的肉食。这一成语现在也被用来比喻好的音乐、诗文等受人称赞,人们把高尚的精神享受比做品尝美食,这正说明了饮食烹饪,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醢”小篆字体为醢,《说文》记载:“醢,肉酱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醢皆肉也。鄞曰:作醢及胬者, 必先膊乾其肉。乃後荃之。裸以粱麴及盟。渍以美酒。鎏置甄中。百日则成矣。此从肉从酉之憎也。”“醢”是肉和水产品做的肉酱。“脯”小篆字体为啸,《说文》记载: “脯,乾肉也。从肉甫聱。方武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田默之脯腊膘胖之事。注云:大物解肆乾之之乾肉。薄析曰脯。”脯是把野味和家畜肉制成肉干。甲骨文的“酉”是酉,字形像一个酒坛子,是个象形字,其字形就像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个卓然独立的高颈、尖底的酒坛子: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坛子口,向下的部分是坛子的脖颈,脖颈下的一横代表坛子的肩部,而最下面的四边形结构,就是坛身。“酉”字的本义应该是酒坛子, 作为部首,用来表示和酒有关的事物,是以容器来指代所容之物。严格说来,“酉”这个字表示酒的时候,是借代而不是象形。《说文》记载:“酉就也。八月黍成,可餍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说文·酉部》共收字75个,其中涉及了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的酒文化。“酉”字后紧接着就是“酒”字,其小篆字体为粕,《说文》记载:“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聱。”我们可以看到,许慎对这两个字的训释基本相同,那么“酉”和“酒”可能是同一个字,在金文的形体上,两者是一样的, 金文的“酉”与“酒”是同一个书写形式,都是哥。“酉”用酒器之形来表示酒,而“酒”则用酒器中装盛液体来表示酒,后来“酉”字被假借作为地支名了,而“酒”继承了“酉”的本义继续流传下来。《
《说文解字》与古代饮食-论文.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