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明光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背景
111明光市基本情况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50%,山区占35%,平原占10%,湖泊占5%。实有耕地面积160多万亩。明光市全市辖12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39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人口643万人,乡村人口51万人。
明光市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定远、凤阳两县。地处北亚向热带温带过渡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607小时,平均气温为15度,年平均降水量9394毫米,年无霜期为219天。气候环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明光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南抵长江,北接淮河,东邻盱眙,西靠蚌埠。距上海360公里,距南京98公里,距合肥140公里,距北京980公里。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京沪铁路穿境而过、水运航道通江(长江)达海(东海),堪称华东要地、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明光市在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中突显举足轻重的作用。
112 明光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背景
明光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四个二”发展思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抓投入保增长,抓调整强后劲,抓民生促和谐,抓改革增动力,围绕“双超”要求和“135”目标,继续开展政治生态优化年、新明城建设突破年和工业经济提升年活动,奋力推进明光科学发展、实现追赶跨越。
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型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东向战略,快速融入长三角,奋力实现中部崛起,明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已全面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围绕产业已初步形成特色和优势的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服装玩具、新型材料、非金属矿开采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市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现代工业聚集区,以玄武岩、石英砂开采加工为主的城西工业集中区,以凹凸棒粘土开采加工为主的涧溪工业集中区,以制造和加工业为主的明东新塘工业集中区。在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方面主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非金属矿开采加工。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98亿元,增长132%以上;财政收入378亿元,增长25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9万元,增长180%;农民人均纯收入4612元,增长102%。明光市工业企业已达414家,其中:矿产品加工业161家、农产品加工业88家。中型企业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家(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7653万元,其中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629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6%。2009年明光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年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跨越发展。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9亿元,同比增长35%;工业性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6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66%;技术改造投入10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66%;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35亿元,占GDP比重225%。二是工业企业增量多。1-10月份我市新增注册企业170家,在已有明光酒业、浩淼消防科技、明光供电、池河采砂等四家企业进入亿元企业基础上,又有桂花面粉、润海甜叶菊、乐斯福公司、三友电子、白云面粉、双喜粮油、鸿远油脂等七家企业今年进入亿元企业行列。三是重点项目成效显著。2009年我市在建500万元以上项目59项,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8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10项,3000-5000万元项目15项,500-3000万元项目26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0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66%。四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3家企业通过滁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家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开发新产品20个、申报创新项目19个,其中列入省项目库6项;申报驰名、著名、知名商标3个;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3%。五是外向经济止落回升。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6亿元,同比增长186%;外贸进出口完成164955万美元,同比减少291%;利用外资总额2854万美元,同比减少038%,利用外资总额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列第16位;在滁州8个县(市、区)列第1位。
113 明光市工业园区产业建设背景
2003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举全市之力发展园区”的战略决策,迅速掀起工业园区建设热潮。同时,经过积极争取,明光工业园区也于2006年2月经安徽人民政府批
十二五规划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