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物艺术拍卖有了“警戒线”]警戒线是什么意思.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物艺术拍卖有了“警戒线”]警戒线是什么意思

  多年来伴随收藏热的升温,电视上的鉴宝类节目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的《鉴宝》、《寻宝》、《一锤定音》,北京卫视的《收藏秀》,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全部》……据不完全统计,各频道的鉴宝类栏目现有20档,在最高峰时曾有50多档。其中部分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宣传导向上存在着过分娱乐化的问题。更有甚者,节目中上镜文物涉嫌违法,节目形式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针对文物拍卖及鉴宝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近日同时下达多个文件,要求同时就加强文物判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并对拍卖等作出深入的详细要求。
  乱象一 宣传夸大其辞
  事件回放:部分拍卖企业在标的审核还未经过时便印制图录、广为宣传,以“罕见”、“仅存”、“国宝”等词语,有意无意地误导了买家和公众。
  出台新规:国家文物局《有关深入做好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列出了包含出土文物、被盗或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等8类不得上拍的拍品。对于8类标的中“以出土文物名义进行宣传的”一项,国家文物局相关责任人解释说,比如企业送来审核一件拍品名为“金缕玉衣”,真正的金缕玉衣一定是出土文物,那么根据文物法,这件拍品不能上拍;假如要上拍,就必需将拍品的名称改为“仿金缕玉衣”。
  《意见》要求,标的报审材料中,必需有本企业文物拍卖专业人员标的征集判定意见。对出具虚假征集判定意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取消其专业人员资格。
  业界声音:《收藏》杂志副主编张少华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实力的收藏家想投资藏品时,可能会找到真正有权威的教授来把关,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并没有那样的渠道。《收藏》杂志曾做过部分鉴宝活动,大家甚至从山西、河南等地专程赶来,她们会对教授产生一个依靠心理,但因为现在我国还是欠缺含有公信力的判定机构,一般收藏者在收藏藏品时,还是应理智对待,最好有相关的知识贮备,不要有“捡漏”的想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财务损失,并收获到心仪的藏品。
  乱象二 虚假判定频出
  事件回放:去年有一则新闻令文物界蒙羞——5位我国顶级文物教授隔着玻璃将一件“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玉衣”主人以此骗取银行贷款6亿元,东窗事发才被踢爆这一“天价宝物”竟是其自制,而教授们集体“走眼”则是因为收了几十万元判定费……其实,类似放卫星般的估价数字游戏,常常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元,嘉宾乙估值200万元,而最终教授给出500万元……有业内人士指称,轻易为大众接收、认可的文博系统内教授不许可公开给社会上的藏品做判定,而现在部分电视鉴宝节目中出现的所谓权威教授,圈内人甚至不认识。
  出台新规: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公布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恪尽职业操守。不收藏文物,不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文物、博物馆职业身份牟取私利。和以前不一样,国家文物局此次号召各类文博单位,主动参加这类电视节目制作,为相关文物的遴选、文物价值认知、文物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方面提供帮助。
  业界声音: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延皓看来,很多电视鉴宝节目中存在“文物判定程序不够严谨,判定教授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节目制作

[文物艺术拍卖有了“警戒线”]警戒线是什么意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