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监狱头像学生监狱
海德堡早已是一座工业城市,就文化景观而言,择其要者,除了那个老城堡,就是海德堡大学了。这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没有围墙,所以学生们弥散四面,到处可见,使这座城市又被称为大学之城,青春之城。
一座城市填充了那么多亮丽的生命真是福分,满街的活力使老墙古树全全部抖擞起来。中心商业街也和校园连在一起,结果,连通常市民也有了一个上学心态,而且永远不能毕业。一有空就喜爱满身斯文、满脸新潮地坐在咖啡座上,她们把大街看成了课堂。
我对海德堡大学的最初了解是因为一个人。忍不住,便在街边书摊上和两位大学生搭讪,问她们什么系,答是社会学系,我想正巧,便紧追着问:“你们那里还有马克斯・韦伯学派吗?”她们说:“那是上一代的事情了,太老太老,我们已经不读她的书。可能老师中有她的学派吧。”
我很怅然,继续沿着大街往前走。忽然在一条狭窄的横路口上看到一块蓝色指示牌,上面分明写着:学生监狱。
这块牌子会让不少外来旅行者大吃一惊,而我则心中一喜,因为以前读到过一篇文章,知道那只不过是一处遗址,早已不关押学生。是遗址而不加注明,我想是出于幽默。
当然要去看看,因为这么的遗址即便在全世界也不轻易找到第二个。
顺着指示牌往前走,很快见到一幢老楼,门关着,按铃即开。穿过底楼即见一个小天井。沿楼梯往上爬,到二楼楼梯口就已经是满壁乱涂的字画,三楼便是“监狱”。四间“监房”,一个高蹲位的厕所。 “监房”内有旧铁床和旧桌椅,而四壁和天花板上则全是狂放顽皮的字画。
其实这个“监狱”只用了两年,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四年,是校方处罚调皮学生的场所。哪个学生酗酒了、打架了,或触犯了其它规矩,就被关在这里,只供给水和面包,白天还要老老实实去上课。
毕竟不是真的监狱,没有严禁从别处买了食物进来,也没有严禁其余同学探望,所以这里很快成了学生乐园。好多学生还想方设法有意违反校规,争取到这里来“关押”。
我请一位科隆大学社会学系的四年级学生把墙上胡乱涂写的德文翻译一下,她细细识别了一会儿就笑着读了出来:
“嘿,我因顽皮而进了监狱!”
“这里的生活很棒,我很喜爱,所以每次离开全部感到心痛,真遗憾这次的关押期是两天而不是十倍。”
可见这位学生是这里的常客,早已把处罚看成了享受。这倒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逻辑:世间很多强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于施加者自己的想像。不一定对得上承受者的价值系统。有时,承受者还正求之不得呢。
墙上还赫然写着被关押学生自己订出来的
监规:
一,本监狱不得用棍子打人;
二,本监狱不得有警察进入;
三,若有狗和女人进入本监狱,要系链子。
这第三条监规污辱了女性,很不应该。但也证实,这所“监狱”是很纯粹的“男子监狱”,当初的女学生老实听话,不会犯事。这条监规可能是一个一连被多个女同学告发而收监的男生制订的吧?
“学生监狱”关闭在一九一四年,大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关。假如真是这么,它关闭得太有气派了。
我以为这所“学生监狱”在以下多个方面很有意思――
第一,当初的校方有意思,竟然私设公堂,自办监狱。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因此引发很多游人的好奇。校方对学生无奈到了什么地步,可想而知,但现在看来,真正犯法的是校方;
第二
学生监狱头像学生监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