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三语文古代诗词鉴赏.doc.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三教案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 10多年了, 2002 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 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Ⅰ卷;现在用简答题( 北京卷一般仍保留一小题为选择题) ,置于第Ⅱ卷。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 考点分布比较全面, 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题量稳定,一般设 2 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 直到 2005 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 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 25 ,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 1/3 。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 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 等作为命题点, 以期通过比较、联想, 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 2004 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高考古诗鉴赏, 命题的基本特点是: (1) 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高考中考查的每首诗, 无一不是“浅易”的古代诗歌。(2) 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 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 2009 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E(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尽管每道试题的答案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题时毫无规律可循。答案的准确性主要决定于考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决定于考生阅读和鉴赏的经验。而作为考试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诸文字,这就存在一个清晰准确严谨表达的问题。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 题型趋于纯主观化, 考查内容越考越细, 试题难度加大, 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 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 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 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 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一、读“读”, 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 感性材料) 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 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 只有通过读, 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 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 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

高三语文古代诗词鉴赏.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