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维生素和辅酶
第一节维生素的概念和类别
一、概念
主要由食物供给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质,在体内含量少, 不是构成机体的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而在新陈代谢中起作用,缺乏可导致疾病。
二、发现与研究
19c末荷兰人Eijkman在米糠中发现了治疗“脚气病”的“保护因素”;后来,Grijins证明米糠中含有一种“营养因素”,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20c初,,维生素是正常膳食中的必需辅助因子。美国科学家于1913年首先发现维生素A和维生素B。
三、分类及命名
一般按其溶解性分为水溶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习惯命名:按发现先后,如维生素B1、B2等;
按结构特点,如硫胺素、核黄素等。
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及辅酶
包括: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
一、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烯醇式己糖酸内酯,有D型和L型之分,L型有生物活性。L型的氧化型和还原性都有生物活性。
分子第2,3位碳上烯醇羟基上的氢容易成H+而释出,故维C不含自由羟基,仍具有机酸的性质。
( C6H8O6
M= )
1 、来源及性质
新鲜水果及蔬菜,尤桔、橙、番茄、辣椒、鲜枣及松针含量丰富。
无色片状结晶,有酸味;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是一种还原剂;在酸性溶液中比中性及碱性溶液中稳定,易被热光及某些金属离子(Fe2+,Cu2+)破坏。
3 、生理功能
一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能保护酶中的—SH基,使之不受氧化。可作供氢体。可作为羟化酶的辅酶,参与一些羟化反应。如胶原合成中,脯氨酸羟化成羟脯氨酸。
在体内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缺乏维C,易患坏血病(scurvy)。
除人体、灵长类动物及豚鼠不能自行合成外(因缺乏古洛内酯氧化酶),其他生物体都能合成。
二、B族维生素
(一) 硫胺素和脱羧辅酶
1 、化学结构:
嘧啶环、噻唑环(分子中含有硫和氨基)。
脱羧辅酶是硫胺素的衍生物,称为焦磷酸硫胺素:
2 、来源及性质:
植物中分布广泛(谷物,豆类的种皮,米糠及酵母)。动物及酵母中,硫胺素主要以TPP形式存在,高等植物中,游离硫胺素形式。
稳定性( 在溶液中): 酸性较稳定,中性及碱性易氧化, 酸性及中性,耐热
紫外吸收: 233 nm、 267nm。
呈色: 氰化高铁碱性溶液, 硫色素(深蓝色荧光)。
3、生理功能
在细胞内以TPP形式作为脱羧酶的辅酶而参与糖代谢。缺乏时,丙酮酸、乳酸在组织积累,血液和脑组织中丙酮酸含量升高。糖代谢障碍,故又称抗脚气病维生素。
硫胺素能抑制胆碱脂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临床上用来辅助治疗神经炎、心肌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二)核黄素和黄素辅酶
1、化学结构:有核糖醇、6,7-二甲基异咯嗪两部分
在机体内,核黄素以 FMN,FAD 两种形式存在(FMN ,黄素单核苷酸; 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2、来源及性质
绿色植物、鸡蛋、乳类、肝脏、谷物等。
橙黄色晶体。耐热,易溶于碱性溶液,微溶于水及乙醇。
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根据其强弱可以定量。
3 、生理功能
脱氢酶黄素酶的辅酶,促进底物脱氢或递氢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维持眼的正常视觉功能。
缺乏:口腔、舌、眼皮、角膜、皮肤等发炎。
临床上用于治疗口角炎、角膜炎、夜盲症等。
第4章 维生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