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文风
中图分类号:G21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O8-0163-01 优秀人物心灵优美、主动向上,经过新闻报道将她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既能引发共鸣,又能催人奋进,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然而,部分媒体的优秀人物报道手法古板,文风生硬,人物“神像般”,拉开了和受众的距离,让受众不愿看、不愿信,有的甚至起到逆反效果。
中宣部等五部门布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标就是采取多个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标准,拉近媒体和受众的距离,让新闻报道真正地深入“民心”。那么,优秀性人物报道怎样深入“民心”?笔者在工作中对优秀性人物报道进行了创新,用平民化的视角进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一、用小说的手法展现优秀人物的“闪光点”
小说有情节、有冲突、有悬念,人物富有立体感而不抽象,读者易于被小说中的事迹所吸引,易于被人物的品行所感染,所以千百年来,小说一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小说的基础和立足点是事迹。而优秀性人物的“闪光点”往往全部是在详细的事件中产生的,全部是在矛盾的碰撞下闪发的,这为优秀性人物报道小说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优秀性人物报道小说化就是借鉴小说的表现手法,讲述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展现优秀人物在特定的背景下所闪发出的“光亮”。读者在“看小说”中了解优秀人物的特征,接收优秀人物的感染和熏陶。
全国重大宣传经典王坤友40多年如一日,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三次临危受命让三个村庄改头换面,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不辞辛劳勤奋工作。对于这么的基层优秀经典怎样宣传好?怎样让读者接收?巢湖晨刊作了深入的思索,最终决定改变以往以一篇大通讯报道结束的宣传报道方法,而是让记者深入王坤友生活、工作的地方,采访搜集一手资料,用说小说的方法讲述她的优秀事迹,让读者在看小说中接收王坤友的感染。在这种思绪下,巢湖晨刊连续推出《王坤友的三次任命》、《王坤友的三次“叫板”》、《王坤友的三件“快乐事”》、《父亲的三次流泪》等系列报道,报道经过小说的手法,全景式地讲述王坤的优秀事迹,经过情节的推进,经过矛盾的改变,展现她在人生抉择面前、在工作生活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党性品格、真诚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系列报道推出后在社会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读者致电本刊,认为此次报道可读性强、事迹感人,对宣传王坤友产生了主动的作用。
小说化报道即使讲究矛盾和冲突,但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任意加工,不是任意制造场景,而是将优秀性事迹“有血有肉”地真实展现,不然就脱离了真实,失去了新闻的灵魂。小说化报道要求展现事件的背景、矛盾、不一样人物的反应等等,所以,记者必需深入采访,正确掌握事迹发生的背景、经过、情景等等,只有这么,报道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才能产生真实的震撼力。在王坤友的系列采访报道中,巢湖晨刊派出四名骨干记者,在王坤有生活工作的地方深入采访五天,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个优秀事迹,记者全部采访了多位当事人,让她们真实地回想、重现当初的场景,对当事人回想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全部进行仔细的核实,这才有了王坤友的系列报道。
二、用平等的视角为优秀性人物报道“点睛”
众多优秀性人物报道全部会配发评论为报道“点睛”。这些评论点评优秀人物的“闪光点”,评
转变文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