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学设计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要] 本课时选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4章《匀速圆周运动》第2节《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完整、合理,效果突出。
[关键词] 物理教学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想
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以及随之而行的教学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教学,现在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积极探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学等各种能力。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优化课堂设计。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实际上“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学生对这一点一直很难理解。为了突破重点,难点,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已学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基础上,又一个物理量:向心力。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匀速圆周运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先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学好这部分知识,既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实例分析以及学好离心运动做准备,又为以后学习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下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在动力学知识方面学生已经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在物理方法方面学生已经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等思想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来源。
《向心力》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