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平均律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巴赫的键盘作品中,我最喜欢《平均律》,也许就因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桥梁。我最早听它是一盘翻录的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演奏的磁带,开篇的前奏曲那种清新着一浪推一浪,水波荡漾,涟漪彼此盘旋又舒展的景象,牵动我感动不已。它所引向的赋格曲,则像是在一次次复述中,一层叠一层,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复述中不断变化、对比,越追求层叠越多,越层叠追求越丰满。我是通过这盘磁带,才理解了巴赫的对位魅力――他的对位展示的是一种天才的逻辑关系,他的音乐本身就是哲学或者数学。
巴赫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名称,其实是出版者赋予的,它的先后两卷,分别出版于1722与1744年,其间相隔了22年。1722年巴赫37岁,1744年49岁,正好横跨了克滕与莱比锡,他生命中的两个重要时期。他们都是巴赫编辑的结果,因为在
1720年出版的《为弗里德曼?巴赫(他的长子)而作的古钢琴曲集》中,已经包括了《平均律》第一卷中的11首前奏曲。研究者们还发现,第二卷中也包括了克滕时期的旧作。但相隔22年,前后两卷确实构成了不同的形态与风格。第一卷编辑时,赋格是重心,前奏曲只为自由地引向赋格,是引子。第二卷编辑时,赋格的表现落伍了,自由形态的前奏曲则朝幻想曲、奏鸣曲发展,反过来成为重心,赋格的表现也更自由。从精神印记看,1722年,巴赫沉浸于第二位妻子,当时仅20岁的宫廷歌手安娜?玛格达勒娜(Anna Magdalena Wilckon)的新婚蜜月中,第一卷中由此有很多美丽乐思的繁衍,还有情意绵绵的倾诉。1744年,在已经为托马斯大教堂创作了大量宗教作品后,他的情感内敛,凝结了,更像是美丽的晶体,其中凝就了更多虔诚的祈祷。由此,第二卷显然是对第一卷的深化,但多数人仍然喜欢第一卷,因为对第二卷的理解需要阅历。
这48首曲子,从表面看,当然是一部伟大的练习曲集,是巴赫给他的孩子或学生们写的练琴教材。,巴赫教孩子们学琴,最强调触键,好几个月都为训练双手的每一手指,以追求简洁而清澈的音色。由此,触键的魅力,是巴赫创作这些曲子的立足点,每一位钢琴家对它的演绎,也都是从触键与分句开始。再深入理解,这两套曲子,每一套都从
C大调始,B小调止,包含了全部的24调,巴赫连续两次通过这样的曲集,要启发他的孩子及学生们对每一调性内涵的理解。它们不以由浅入深排列,说明它其实并非技巧练习曲。每一卷都从纯洁、率真性格的C大调为始,悲壮、庄严性格的B小调止,忍辱负重的F小调为中间点,相信都有对调性理解的整体考虑。如将前后两卷的每一首仔细做一下对比,能体会到巴赫对调性理解的深入,可贵的是,他在每一个调性中,都挖掘出了生机勃勃的内涵。其实,这才是这套曲
巴赫的平均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