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之花,一路绽放
——我的课改故事
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王素兰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从教已14个年头。在初尝了为人师的喜悦后,更多的是从教的无奈与辛酸。在彷徨与迷茫中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教学生活,2009年我迎来了我教学生涯的春天。
播种春天
2009年是我教学生涯的转折点。这年我由呆了九年的家乡富田小学调入了离市区较近的天玉小学。也许是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消磨了我的意志。新的环境给我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我区迎来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春天。而我所在的这所学校乘着这股春风率先进入课改实验中。我们的中心小学马卫群校长率先垂范,亲自上高效课堂实验课,带领学科骨干教师几经摸索,终于探索出了适合本地本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一、直接板题;二、教学目标;三、自学要求;四、学生自学;五、先学后教;六、当堂检测”。然后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让这个模式深入每个学校,直达村小。马校长和其它校领导等骨干教师组成高效课堂督导小组,深入每所学校指导课改工作。每所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要上高效课堂达标课。每周五的下午是我所在学校的高效课堂课改教学日。
我有幸代表我所在学校上了一堂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还记得我当时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堂课就是按我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上的。当时得到了马卫群校长等督导组成员的好评,充分肯定了课堂中体现的高效课改理念,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给更多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胸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同时,也指出了我课堂细节上的一些需改进的地方。马校长还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中来,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这堂课留给我深刻的印象,给我的高效课堂教改之路指引了方向。
耕耘夏天
如果说2009年是我的转折点,那2011年则是我教学之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这年,我如愿地顺利地考入了思源。新的学校给我更大的平台,更高的起点,给我更大的动力。进入思源至今是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夏天。
2011年,我区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我校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以编写导学案为抓手,以小组建设推进点,以“思源杯”赛课活动为突破口,进行高效课堂改革探索。在第一届“思源杯”赛课活动中,我以预赛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决赛。还记得预赛上的是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决赛上的是一年级上册《小雨点》。两堂课都是一年级的课文,但都上得很活跃,适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既体现了全体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加入了生动活泼的游戏,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小手常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分层式的教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两堂课重燃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激情。
2012年春天,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铺开高效课堂活动。多个学科,三十多堂“临贴课”同时铺开。在教务处的统一指导下,在学科组的带领下,在备课组的组织下,我们说课、听课、评课。精心设计、修改、编写导学案,积极探索适合各学科各年段的高效课堂模式,同时组建学习小组,健全小组制度,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各项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我校的高效课堂活动迈上了新的台阶。
收获秋天
2013年,对于我来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是颇有成绩的一年,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13年开春,我区在全区范围
驿路梨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