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文学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抗战时期的贵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来文化从各方面接踵而来,这些文化名人在贵州掀起了一个个抗战文化的高潮,为贵州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大举入侵中、津、沪等地依次沦陷。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贵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全国沦陷区的国民政府机构、工商实业、文化机构为避战乱,纷纷迁入,贵阳呈现暂时的畸形繁荣。与此同时,一些出版机构或迁到贵阳,或在贵阳开分店,促进了贵州出版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就有开明书店、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等多家书店以及武汉报社、大刚报社、力报社等报社。众多的书店和报社的到来,带来许多进步的书籍、报刊。当时在贵州发行的报刊杂志达
140余种,此时的贵阳,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出版繁荣、图书繁荣。
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贵州聚集了众多全国一流的文化名人,如到过贵阳的有文学家茅盾、巴金、叶圣陶等;戏剧家田汉、安娥、熊佛西等;翻译家李青崖、曹未风等;书画家徐悲鸿、关山月、丰子恺、沈逸千、赵少昂、商承祚等;音乐家马思聪、王慕理、王人艺等,电影演员胡蝶、谢添等。还有学术大师陈寅恪,贵阳籍作家谢六逸、社会教育家马宗荣等。诸多文化名人到贵州,使贵州出版业拥有一流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贵州的出版业也因此获得极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从客观上促进了贵州文学的发展。
二
全国各地的大学先后迁入,为贵州培养和造就众多的文学人才,为贵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期迁入贵州的大学有,上海大厦大学、私立湘雅医学院、国立浙江大学、杭州私立之江大学、陆军大学、广西师院、唐山工学院等。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浙大西迁,它是中华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个伟大壮举,被称之为堪与红军长征相提并论的“文军长征”
(彭真语)。
1940―1946年,浙大西迁至贵州黔北,在遵义、湄潭办学达7年之久。其间,以竺可桢、谈家桢、苏步青、卢鹤绂、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等为代表的学界巨子,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众多举世闻名的科研成果(包括世界原子弹的基础理论数据等),为新中国的建设培育和储备了重要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培养出了以李政道、程开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浙大也因之由一间省立大学跻身于四大著名国立大学之列。英国皇家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考察完在我省湄潭县办学的浙大之后,誉之为“东方剑桥”。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两院院士中有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著名微积分几何学家苏步青;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著名物理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