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备好课的首要要素.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备好课的首要要素
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评价“一节好课”呢?这个问题在教育理论界争论了近半个世纪,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形成尽善尽美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侧重于知识点及其目标的达成,比较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学生书面成绩的终端显示;新的评价理念则大都推崇过程性评价,比较看中师生间的“互动生成”,强调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就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况而言,传统的评价方法即将成为历史;但是,就置身讲坛的教师群体来说,有的新理念又似乎略显超前、不易落实。具体到每一节课,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价者往往都缺少一个便于把握的“度”。究竟怎样才能科学的把握住这个“度”,从而有效的衡量教师的诱导水平、考察师生间的和谐互动,肯定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综合评价“一节好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这 已是基础教育所急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受到某些传统或时髦的“模式”影响,我国教育,特别是在文科教学领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思维浅表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热衷“追风”、崇尚模仿,追求的往往是零散而时髦的外在形式;重在形似、忽略神似,一些不切实际的分组讨论、投影、多媒体动画等都曾风靡一时,而真正把握教与学真谛的并不太多。以至人们不无讽刺地说:“现在的研究课似乎是越乱越好,越花越好。”另一方面,不少执教者还固执己见,满足于“单一角度”,“单一方向”,以自己的思路去“驾驭”课堂,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自身探究及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我们曾对南京市1612名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超过1/3的教师平均每节课讲授时间在半节以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面过窄,从整体水平上看尚未建立“互动生成”的综合性教学模式①。
针对课堂教学以及现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南京的教育科研部门结合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课题,着力于“评价”及“教学个案”的研究。我们先后组织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关键性教学细节的设计与反思”和“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等大型特色评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分类的实验,初步概括和提炼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的动态生成结构:一、经互动后生成清晰流畅的主题或专题线索(教与学的思路);二、紧扣能够体现教与学之间本质联系的关键性教学细节;三、形成融会贯通、和谐自然、科学而又艺术的信息同构。因为该结构主要由主题线索、关键细节和“信息同构”等三方面的要素组成,本文便简要称之为“三大要素”。
一、经互动后生成清晰流畅的主题或专题线索
主题线索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性联系。在综合性教学活动中,主题线索既涵盖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概括综合性教学
—————————————————————————————
*本研究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预设并生成主题线索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进程的主要环节;还包括了师生互动基础上深化主题、生成新线索的全过程。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预设和课内生成主题线索的成功与否。
线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本义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对译成英语是“thread”和 “outline”。而“outline”的汉语译文则为“大纲”和“轮廓”。主题或专题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主题线索则是探求或解决某一主要问题的思路和脉络,它能比较清

备好课的首要要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314042****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