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和抗传染免疫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infection)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anism)是能够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微生物,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病毒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及真菌等。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由于受其本身因素如侵入数量、途径及致病性(pathogenicity)和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immunity)的影响,若表现为临床症状称为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若不表现为临床症状则称为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或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由于病原微生物和机体都具生命力,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双方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传染病的发生与否,同时传染病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二、传染病的发生
病原菌、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微生物从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组织后,大部分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但有些病原微生物如肺炎链球菌、鼠疫耶尔森氏菌等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从而使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迅速繁殖,引起疾病。

病原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一些酶类。酶本身一般不具毒性作用,但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在机体组织中的生长与扩散,因而对传染过程起重要作用。

(1)外毒素(exotoxin)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工作中都具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则用于紧急预防(人工被动免疫)。
(2)内毒素(endotoxin) 与外毒素相比,它不能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能释放出来。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二)环境条件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影响
感染能否发生,除了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和酶有关外,还与侵入机体的数量有关。在机体免疫力一定的情况下,细菌毒力(主要指病原菌的毒素和侵袭酶类)越强引起感染所需数量就越少,反之则需要量大。
(三)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

患过传染病而痊愈的人不易再次患此疾病,即传染过后,机体获得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抗传染免疫),这是最初的免疫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免疫的认识不断深入。免疫的现代概念已大大超越了抗传染免疫的范围。现代免疫学概念是指机体识别"自身"和"异已"的能力或活动。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也可能使机体有损害。

(1)免疫防护作用(immunological defense)
(2)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3)免疫监视作用(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
(四)抗传染病的途径
(nonspecific immunity)
它的特点是:同一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大多是机体的“常备”因素,有些是异物入侵后很快就出现的反应(炎症),因而能迅速发生防御作用;没有专一性,对所有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均发生作用。主要包括:
(1)机体的屏障结构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常与其他杀菌因素配合而发挥作用。主要有补体系统、乙型溶素、溶菌酶和干扰素等。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