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滇池100亿够不够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滇池治理,粗略计算,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重要的问题不是要用多少钱,而是这些钱如何用
8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距离昆明市十多公里的中科院蓝藻水华污染研究基地,研究站所在的地方叫小河嘴办事处,今年69岁的丘昌强是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如果单从他的打扮和黝黑的皮肤来看,很难把他与当地农民区分开。
滇池由海埂划分成草海(内海)和外海两部分,研究站的研究水域在滇池的外海,记者搭乘采水样的车来到滇池外海的研究水域,第一眼看到滇池,几乎误把它当作了一片草地,湖水呈现墨绿色,在大风中翻卷着绿色的浪花。丘昌强介绍说:“绿色的物质就是蓝藻,平时没风的日子,蓝藻积聚成厚厚的一层,由于蓝藻蛋白质含量高,容易腐败,散发的气味很难闻。现在,大风把蓝藻和气味都吹散了。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它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绿色‘油漆’,造成水下缺氧,同时也抑制了水面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蓝藻往往有毒素,微囊藻毒素对人体肝脏影响很大。目前来讲,蓝藻称得上滇池最严重的危害。”
,,这片水域被4道网分割成区块,每一个区块是不同的研究项目。一系列治理手段还都处在试验阶段,收到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与研究站治理的区域相比,海埂边的南外海颜色显得更浓,沿岸边,在将近10米宽的范围内,长满了俗称的水葫芦。没有人能说清楚滇池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又黑又臭的污水池”。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新闻处处长杨曙文介绍说:“80年代中后期,滇池水质还属3类水;到90年代,水质逐渐恶化,外海成了5类水,草海更下降到劣5类。”
对水质恶化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被采访对象说法都近乎相同地一致。他们认为,滇池流域占昆明市面积不到1/4,却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发达的地区,而昆明市又位于滇池上游,使各种污染都向滇池汇集。此外,围湖造田等蚕食滇池的行为,致使滇池的面积由解放初期的330平方公里缩减到300平方公里,湿地流失大大降低了湖泊自净能力。而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水量,滇池流域每年净来水量大约
,每年用水大约12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最终入湖的水大约要经过三次污染。由于水量小,滇池换一次水至少要4年时间,无法实现自我净化。在这一系列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杨曙文认为“滇池不污染都不正常”。
1988年,昆明市人大颁布实施了《滇池保护条例》,作为国家三河三湖的重点项目,昆明市在治理滇池上的投资也相当巨大。保护治理滇池的资金筹集主要有各级政府投资、收取滇池水资源费及污水处理费、滇池治理基金、国内外贷款和社会捐赠等几个渠道。
清洗滇池100亿够不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