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解“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内容提要]价值与价值观不是一回事的。“普世价值”是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价值、人类价值都属于普世价值。它们的区别在于,社会价值具有时代性,是某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价值,而人类价值与人类相始终。相信人类有共同的普遍价值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合理信念。但“普世价值现”的情况同“普世价值”的情况有所不同。“普世价值观”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变化的。当代的普世价值观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自创造的。人们重新发现并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基本价值,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键词]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观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3-0168-04
近两年,“普世价值”成为我国报刊和人们在网络上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争论涉及: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什么是普世价值和普世价值观?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的争论?等等。
价值与价值观不是一回事
“普世价值”中所说的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主体,在这里指的是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所谓客体,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客体”这对概念,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成立。它仅仅指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两端的实体在这种对象关系中的地位,而没有关系和地位以外的意思。主体与客体总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就一般含义来说,价值是客体的存在、客体的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结构、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是否相互符合、相互一致或者相互接近的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肯定的,就意味着客体对主体有价值或者有正价值;如果是否定的,就意味着客体对主体没有价值或者有负价值。如果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功利需要,它对主体就有功利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如果客体不能够满足主体的功利需要,它对主体就没有功利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如果客体同主体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它对主体来说就是美的;如果相反,它对主体来说就是丑的。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体的道德规范,这一行为就被社会评价为是善的;如果相反,这一行为就被社会评价为恶的,等等。离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就不存在。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现实价值体系选择和追求的观念形态,是价值取向的反映,简称价值观。价值观是以往人们生活经验和价值选择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反过来又能够规范人们的价值活动,调节、过滤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它主要由对一些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所构成,起着评价标准、评估原则的作用。价值观包括主体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思维、价值本位观念。
由此可见,价值和价值观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回事。不论人们能不能意识到,是不是意识到,价值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而价值观则是这种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价值不是价值观的产物,而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充分认识价值事实时,价值观同价值之间就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当前有些人看不到价值同价值观的区别,谈论的明明是价值观,却非要用“价值”这个词不可,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混乱,陷入泥潭。
有没有“普世价值”和“普世价值观”?
过去,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着“普遍价值”的概念,没有“普世价值”这个说法。“普世价值”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说法。
“普世”是个模糊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边界。中国古人有“普天下”的说法,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普天同庆”,等等。这些说法都带有“普世”的意思。
在历史上,这个“普世”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6000年前,仰韶人在河南,河姆渡人在浙江,相隔几千里,互不相知,各自都以为天底下只有自己这个血缘家族存在。那时候的“普世”就是人们能够认知的自己这个氏族或部落及其活动地域的范围,通常不过方圆几百里。后来,“普世”扩大到互相邻近、互相交往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由于海洋、
科学理解“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