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奘”到“唐僧”:对文化圣徒的美学颠覆
“金猴奋起”僧“愚氓”
对于玄奘形象的颠覆,是阅读《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西游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西天取经的故事里,唐僧是真正的主角。当然,在历史上,他不叫唐僧,而是叫玄奘。玄奘是我们国家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为了向当时的西方——西天印度学习,27岁的他于628年从长安出发,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了印度。645年,45岁的他凯旋归国,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后来他又花费了17年,在其中选择译出了75部(1335卷),还写了玄奘版的《西游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录了他西游过程中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以及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等。我看到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他:
西天取经万里孤征功勋第一
东土翻译一言三复事业无双
这个“第一”,他当之无愧!可是,非常引人深思的是,玄奘取经是不带助手更不带打手的,他就是孤身一人。但是在后来的《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却要带三个助手,也可以说是三个打手。这让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中国人的文学想象真的就这么差吗?当年玄奘一个人去取经就已经成功了,而且没有凭借任何外在的力量。这也就是说,历史已经证明,凭借着对某一种东西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走向成功。可是在以后的千余年里,人们竟然还是半信半疑。他们总是觉得:怎么可能呢?一个人仅仅带着爱上路就能够成功吗?一个人仅仅凭着信仰就能够成功吗?人们对此深表疑惑。结果,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取经模式:这是一种凭借暴力、凭借外在的力量的取经模式。本来明明凭借这爱与信仰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现在却被重写,成为只有凭借暴力才能够做到的事情;本来一个人就已经做到的事情,现在也被改写,必须要一个团队——而且一定要是一个类似“敌后武工队”一样的武装集团才能够做到。你看,中国人的集体想象是不是让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玄奘在取经中的主角地位,也被孙悟空取代了。《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每一难都要靠孙悟空出面解决。玄奘取经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后来在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了“猴行者”,我估计,当时主要的考虑可能是:人物多些才好写也才好看吧。可是那时孙悟空并没有喧宾夺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有偷蟠桃的事情,但那只是在师徒对话中捎带提到的,《西游记杂剧》共24出,孙悟空在第9出才出场。可惜,在《西游记》里就完全不同了:孙悟空成为不折不扣的主角。
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取经的路上,有禅师送了佛教经典《心经》,并且告诉唐僧:“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可是唐僧还是不开窍。“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倒是孙悟空无师自通:“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
还有一次,前面遇见一山挡路。唐僧忧心忡忡地叮嘱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可是孙悟空怎么说呢?“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rsqu
从“玄奘”到“唐僧”对文化圣徒的美学颠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