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发展深度报告
万亿蓝海市场,屠宰企业具备先天优势
报告综述:
厨房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预制菜正处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生活节奏 的加快,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职场,做饭时间已经或正在 成为消费者需要计算的重要生活成本。而对餐饮企业而言,随着人工 成本越来越高,以及房屋租金的高企,市场竞争的激烈,也迫切需要 市场上能缓解成本压力和提升效率的预制菜(半成品)的提供。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 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这种不需要洗菜不需要择菜的菜品,越来越 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更受小年轻们的青睐。根据盒马鲜生的数据显 示,95 后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达到了 65 后的两倍。
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 1920 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
机在美国试制成功后,速冻加工品随即问世。20 世纪 60 年代起,各 种类型的预制菜在美国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20 世纪 80 年代,预制 菜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兴起。 在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居民购买食品一般每隔 1-2 周去一趟大型超 市。深加工过的生鲜净菜冷藏保质期也只有 3-4 天,故美国居民多购 买速冻食品,以及多采购去土去根的初步加工过的蔬菜。
但在美国, 标准化餐饮企业数量居多,预制菜在美国餐饮渠道发展成熟。并由此 诞生了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 Sysco。Sysco 在美国餐饮供 应市场上占有率高达 16%,在全球 90 多个国家拥有 330 多家分销机 构,为超过 60 万家客户提供食材供应服务。Sysco 在业绩最高峰时, 2018 年财年,销售额达到 亿美元,净利润达到 亿美元。 目前市值 378 亿美元。
预制菜成熟于日本。在日本,由于人口密度高,超市和便利店随处可 见,预制菜包括速冻的和冷藏保鲜的需求量都很大。日本预制菜在上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高速发展,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目前,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60%以上,比较大的预制菜公司 有如神户物产和日冷公司。神户物产是日本最大的预制菜公司之一, 主要经营业务为食材生产制造兼零售批发,2019 年营业额 2996 亿日 元,全国开设业务超市 845 家。日冷公司为日本预制菜行业另一大公 司。公司主营业务有食品加工、水产和畜牧业,不动产以及冷链物流业。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亿日元,其中公司的速冻调 理食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 35%左右。
预制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产品
一是即食食品:指开封后可以直 接食用的预制调理制品;二是即热食品:指只需要经过加热即可食用 的食品;三是即烹食品:指经过相对深加工(加熟或浅油炸),按份分 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材料,可以立即入锅,加上调味品进行调 理的食品;四是即配食品:指经过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而成的小块 肉、生鲜净菜等。
从预制菜的品类发展趋势来看,也是从高附加值、工艺复杂、制作时 间长、复热后能保持原味和易储存的品类逐渐过渡到附加值较低、工 艺简单、新鲜度要求高、较难储存的品类,如生鲜净菜等。
预制菜全渠道有覆盖,以餐饮渠道为主
目前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基 本覆盖了所有的食品销售渠道,如餐饮、商超、农贸市场、便利店、 电商、专业外卖市场、一般流通。
其中餐饮企业是预制菜的最主要销售渠道。日本预制菜市场,toB 端 与 toC 端比例是 6:4,而中国预制菜市场,目前 toB 端与 toC 端比例 大概在 8:2 的阶段。虽然目前国内 B 端和 C 端两大市场都在高速成长 期,但 toB 端的餐饮渠道占大头。toB 模式下,最核心的底层逻辑是 通过专业分工尽可能做到规模效应最大化和成本最低。
我国预制菜区域化分散化小规模化特征明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各地居民饮食习惯及口味不一致,同时由于预制菜冷链运 输限制了销售半径,国内预制菜行业区域化地域性特征明显,生产规 模也较小,厂商多停留于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
但相对而言,能在 A 股上市的预制菜企业,整体规模、销售增速和盈 利能力都比较强。如以速冻火锅料制品为主的安井食品,以速冻调理 制品为主营业务的已过会企业苏州味知香公司。与国际预制菜企业相 比,国内预制菜上市公司由于业务结构(以生产制造价值链最高环节 为主)、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的肉类蛋白为主)的差异以及市场发展 尚处在蓝海阶段,整体盈利能力和增长水平都显著高出很多。
促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需求端看,经济发展带来主粮 消费下降,而肉禽蔬菜和休闲零食等消费增加,从
预制菜行业发展深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