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2000 字《论语》读后感 2000 字《论语》读后感 2000 字《论语》读后感 2000 字---- 莫汉森一提到《论语》就会马上想到孔子,想到他对弟子的教诲。《论语》这书是全世界的精华宝典,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 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 “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 展示人物形象。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 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 围绕孔子这一中心,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 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 都称得上个性鲜明, 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对象, 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 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 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 ”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 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自从秦始皇的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 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 2000 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 200 0 年的宝座。直至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 倒孔家店”的口号, 《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 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 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论语》从此埋没人间。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 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 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 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 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 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 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 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 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 小人并非是坏人, 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 事实上, 孔子对待不同的人, 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 这才是最有意思的,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这对我们现在的
《论语》读后感2000字【可编辑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