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语》读后感【可编辑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 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 应该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老师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比如, 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 提醒他; 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 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 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 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如果,当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 别无他用, 这些不是我们想要的。“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 “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孔子的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 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孔子知识的获得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一是谦虚,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 二是实事求是, 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 “过,则勿惮改”;三是乐观,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他的学习精神是我们所不及的。作教师的, 应该将“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二、孔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采用的教育方法, 主要就是“因材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 听说了一件事, 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 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 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 故鼓励其进取; 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 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要求自己和弟子们都服从于“仁”, 他说:“当仁, 不让于师”。他还教育弟子要言行一致, 为人要“言必信, 行必果”, 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全面地教育弟子。三、孔子的为师之道是快乐的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

《论语》读后感【可编辑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yj19921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