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免疫学基础(五)
变态反应
第一节过敏反应(Ⅰ型)
第二节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
第三节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
第四节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第五节变态反应的防治
变态反应
1. 变态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过于强烈或不适当的异常反应,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病理损伤。
2. 类型根据变态反应参与细胞、活性物质、损伤组织器官的机制和产生反应所需时间等,将变态反应分为Ⅰ-Ⅳ四个型:过敏反应(Ⅰ型),细胞毒型(Ⅱ型),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和迟发型(Ⅳ型)。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发生快,故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则是细胞介导的,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或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血清、组织蛋白、药物及饲料等,均可成为变应原,变应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使其致敏并导致变态反应。
第一节过敏反应(Ⅰ型)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引起的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以炎症为特点的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又被称为过敏原。
一、过敏反应的基本过程
1. 致敏过敏原首次进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一种亲细胞性的过敏性抗体IgE,IgE吸附于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周围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 反应致敏机体如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过敏原即与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分泌颗粒迅速地释放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
如组织胺、缓慢反应物质A、5羟色胺和过敏毒素等,这些介质能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皮肤黏膜水肿,血压下降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临床上表现呼吸困难、腹泻和腹痛,及全身性休克。
二、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
1. 类型常见的过敏反应有两类:一是因大量过敏原(如静脉注射)进人体内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反应,比如青霉素过敏反应;二是局部过敏反应,这类反应尽管较广泛,但易被临床兽医忽视。主要有由饲料、霉菌、花粉等。
2. 诊疗过敏反应的确诊比较困难,因为无论是确定过敏原还是检测特异性抗体IgE或IgE水平,都不是一般实验室能做到的。易行的控制措施为,使用非特异性脱敏药,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更换铺草或饲料等。
第二节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
一、概念Ⅱ型变态反应又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引起Ⅱ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当其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溶解,或者被吞噬细胞吞噬。
二、常见Ⅱ型输血反应、新生畜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等。
1. 输血反应各种动物有其血型系统,如输入血液的血型不同,就会造成输血反应,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这是因在不同血型的个体血清中有相应的天然抗体,通常为IgM,当输入不同血型的受血者血管,红细胞与抗体结合而凝集,并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血管内溶血。
2. 新生畜溶血性贫血这也是一种因血型不同而产生的溶血反应。以新生骡驹为例,大约有8%-10%的骡驹发生这种溶血反应。
这是因为骡的亲代血型抗原差异较大,所以母马在妊娠期间或初次分娩时易被致敏而产生抗体。这种抗体通常经初乳进入新生驹的体内引起溶血反应。这与人因RhD血型而导致的溶血反应是类似的。所以在临床上初产母马的幼驹发生的可能性较经产的要少。
_5变态反应110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