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HS 1206 .1— 2003 Ⅰ— 1 锅炉岗位操作规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锅炉岗位工艺任务、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操作指标、正常生产操作、系统正常开停车、不正常情况处理及主要设备。本标准适用于热电厂生产锅炉岗位。 2 工艺任务以烟煤品种为主要燃料。将来自软水岗位的软水加热气化制得合格的蒸气。 3 工作原理(化学反应式) 锅炉是使煤燃料燃烧发热放热,并将热传给工质水,以产生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 煤在炉中的燃烧反应。 C+O 2=CO 2+ 千卡 C+ 1/ 2O 2= CO + 千卡 CO + 1/ 2O 2= CO 2+ 千卡 4 工艺流程(见图 1) 工艺流程简述 燃料、空气和烟气系统我厂锅炉所用燃料是混合煤。煤斗提升机、皮带机、输送机将煤送入炉膛,经鼓风机、空气预热器引起的空气与已经着火的煤相混合,并参与燃烧反应。煤在炉膛燃烧, 随着炉膛温度变化, 不断地向炉膛进煤, 一部分较细的灰粒则随烟气上升, 在上升逐渐冷却, 到达炉膛出口时, 已经凝固或者不太粘的灰粒, 另一部分较大的颗粒逐步燃烧后, 通过炉膛地部的卸渣管,排出炉外。炉膛出口处烟气的温度还是很高的, 因此在锅炉本体的烟道内还布置着对流受热面, 管内有水和蒸汽渡过。当烟气流过这些受热面时, 就以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工质, 烟温降低, 烟气出口端装有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由此排出烟气, 其温度相当低, 通常约在 100~150 ℃之间, 因其烟气携带着大量飞灰。为了防止环境污染, 锅炉的排烟道先经过除尘器, 使大部分的飞灰补捕捉下来, 再由引风机将较清洁的烟气通过烟囱排入大气。 锅炉的汽水系统从蒸汽动力厂的回热循环来看, 工质在锅炉内要经历三个阶段: 锅炉给水加热到饱和水; 饱和水蒸发为饱和蒸汽; 由饱和蒸汽加热到一定温度的过热蒸汽。在锅炉内前两个阶段基本上由省煤器和蒸发受热面来完成。这些受热面一般都由很多并联的管子组成的,它们的两端分别与进出口联箱相连。由软水岗位来的合格软水,用变换岗位第二水加热器预热,经预热后的软水用软水泵进入除氧器, 由给水泵把热水打入省煤器,进一步预热后进入锅炉,由炉膛内的高温火焰辐射加热气化变为蒸汽。饱和蒸汽经锅炉上汽包进入过热器, 进一步加热变为过热蒸汽, 根据各工段工艺要求, 将不同压力的蒸汽分别送至汽机、变换、分汽缸等。 5 工艺操作指标 Q/DHS 1206 .1— 2003 Ⅰ— 2 压力(表压) MPa 蒸汽压力 + - 温度( ℃) 蒸汽温度 400 + 10- 20 给水温度 100~ 105 额定蒸发量 30t/ h 水位锅炉水位变化范围 1/3 ~ 1/4 燃料种类混合煤,煤。 6 正常运行操作 锅炉运行的主要要求。 主蒸汽温度应经常保持为 400 + 10- 20 。 主蒸汽压力应经常保持为 2. 45 + - 。 锅炉正常水位为汽包中心,即就地水位计变化范围为± 1/3, ± 1/4 为高低水位,在任何情况下不许接近高低水位。 锅炉负荷,汽压,汽温,水位的调节应力求平稳,避免急剧变化。 水位的监督与调节。 给水流量大于 15t/h 时,可利用电动阀门自动给水,小于 15t/h 时应使用电动阀门手动或旁路给水。 正常给水阀前压力为 ,为允许低于 MPa ,如压力过高、过低,就及时联系有关人员预以调整。 给水温度应经常保持 100 ℃~ 105 ℃,最低不得低于 70℃。 每班必须冲洗汽位计二次,并保持清洁,在冲洗水位计前,须对照两个水位计的指示,并以汽包水位计核对电极点水位计如有差异,立即找出原因预以清除。 沸腾床的运行调整 正常运行沸下温应控制在 950 ± 30℃,最低不得低于 850 ℃,最高不得高于是 1050 ℃。 1 # 风室风压应经常保持在 5500Pa ~ 6500Pa ,风室风压的控制区间可通过排渣以调整。 调整引风量,保持炉膛负压力 0~ 20Pa (若使用炉膛出口测点,测应保持为-270 ± 10Pa )。 当沸下温升高并接近,达到规定值的上限时,应结合负荷适当提高风量或减少给煤。 当沸下降时: 若因风量大, 使床温下降,应结合负荷情况适当减少风量。 若因煤量少或断煤使床温下降,应适当增加给煤量或处理断煤,使给煤,床温尽快恢复。 若因沉积使床温下降, 应进行放渣,
锅炉岗位操作规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