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同业“互联网+”开放融合,产品导向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本来始于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合作,当前,传统金融行业又开始寻求同业间合作,此时,分为两步走的跨界合作与同业间合作究竟已发展到哪一步?短期内的快速发展是否激发了矛盾与问题?未来金融同业间的“互联网+”战略又将面临何种趋势?
互联网以其巨大的能量,正在重塑经济、社会中的供需关系,并通过与不同行业的融合演绎出丰富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若要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引领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升级,就必须先厘清传统金融全行业“互联网+”的转型现状,总结各细分领域互联网化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尝试用互联网理念深化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功能实质,用互联网技术激发金融行业的创新,用互联网文化重塑金融行业的组织体系,并尝试提出金融同业“互联网+”的战略模式。
1 金融全行业的“互联网+”战略模式
银行业:建设完善电子银行与电商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日益兴起的背景下,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挑战。一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从而冲击银行的传统汇款业务;二是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正在出现,冲击银行传统贷款模式;三是以拍拍贷为代表的P2P网贷模式正在绕开银行实现个人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这说明银行体系之外的证券、债券、民间借贷及互联网融资等渠道正在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冲击。
面对这种“脱媒”的趋势,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借助电商平台去延展巩固自身的传统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因此电商金融服务正在成主角。2012年6月,建行自建电商平台“善融商务”,运行半年即实现了商户数量过万家、交易额突破35亿元、融资额接近10亿元的规模;2012年9月,交通银行推出集企业馆、商品馆、收付馆和金融馆于一体的“交博汇”,提供网上购物、理财、融资等多种银行服务;不同于建行自建“银行系电商”,华夏银行通过外接平台的方式来拓展银行的核心业务,借助第三方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和市场商圈管理方等平台客户,推出银行的核心服务――支付结算与融资。2012年,华夏银行已与114个平台客户实现对接,其“平台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3657笔,金额近16亿元,平均每笔贷款金额约43万元。自2012年互联网席卷金融业以来,诸多银行均从完善电子银行部门甚至新建电商平台入手,尝试植入或发展互联网基因。例如,中信银行成立了“网络银行部”,希望借此来统合公司和零售的电子银行业务,并以此平台与电商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
银行做电商已经成为业界潮流,但银行做电商的目的和传统电商企业并不相同。对于银行电商来说,无论是B2C还是B2B,在其整体业务中搭载更多的金融服务才是发展重点,其主要的盈利模式也仍然集中在信贷服务商。银行电子商务不仅是增加一条服务渠道,也是对其原有业务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重新改造,是未来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尝试和跳板。
值得一提的是,另有一种网商银行是银行业“互联网+”的新模式,与传统银行错位经营,不设线下实体网点,只针对长尾用户开展业务。目标客户不是传统商业银行“20%能带来80%”收益的大企业,而是聚焦互联网长尾客户、中小
金融同业互联网+开放融合,产品导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