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结构】
1、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复习建议】
1、 列表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复习中应注重对“均田制”、“三长制” “汉化”等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均田制”的 理解应包括原因、内容、作用、影响等方面,特别注意对唐代经济制度的深远影响。
3、 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位置图》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结合教材所举事例感悟孝 文帝接受先进文化。
4、 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中汉服俑与胡服俑感受“移风易俗”体现了孝文帝对汉族先进 文化的追慕之情。民族融合促进了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引言分析】
1、 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 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 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
【重要概念】
1、 均田制: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2、 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 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知识梳理】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 特点:①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②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
A、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B、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C、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 增加政府赋税收入。C、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 得买卖。D、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历史纵横】关于均田制:①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无宁日,农民离散,田地荒芜。 这时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增多。推行均田制不仅必要,而 且也有可能。②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 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 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地主则根据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官吏还可以受公田, 他们的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政府公开颁布 均田令,公开授田,确定租调的数额,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些少数民 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这也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了民族融合,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E、作用::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