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摘 要:鲜明的散文化特征使汪曾祺的小说受到世人瞩目。他的小说用平淡的语调,简练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艺术世界。文章从意境、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同时探讨了这种散文化特征的形成渊源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散文化
汪曾祺(1920―1997),出生于江苏高邮,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曾受业于文学大师沈从文。汪曾祺在创作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性,而是以近似随笔式的结构方式,以简洁明快、朴实纯净的语言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诗情画意的意境
意境,通常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1](P217)意境不是难以琢磨、玄妙莫测的幻觉,而是一种弦外之音。一般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注重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设,并不会在意境上用太多的笔墨,而汪曾祺却将意境的创造视为小说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0年,《受戒》的发表如同一股清风吹过文坛,那时许多人还没有完全从文革岁月的伤痕中脱离出来,因此文学创作依然纠缠于那段不堪回首的悲剧年代。《受戒》的横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喟叹。此后汪曾祺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异秉》等一系列作品的散文化风格得到了文坛普遍的认可和称赞,而这一系列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其中朴实无华但又生趣盎然的风俗的描写。“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2](P109)
小说《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大量描写水乡意境的作品。在《大淖记事》中,文章的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水乡场景:烟波浩渺的大淖、布满紫红色芦芽和灰绿色芦蒿的沙洲、雪白的丝穗。紧接着,作者又着重描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计而单纯地忙碌。冒着黑烟的花花绿绿的轮船、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还有那些无忧无虑比着赛撒尿的小孩子们,诸如此类充满着生活情趣的水乡景色的描写,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昙花、鹤和鬼火》可谓是一篇充满了意境美的短篇小说。汪曾祺借中学生李小龙的视觉表现了对美好易逝事物的向往和留恋。“昙花真美呀,昙花雪白雪白,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云。
”[3](P482)后来,他遇到了一只鹤,“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3](P485)这只美丽的鹤,他后来再也找不到。接着,他又遇到了鬼火“绿光飞得很慢,好像在幽幽地哭泣。忽然又飞快了,聚在一起;又散开了,好像又笑了,笑得那样轻。”[3](P489)凄惨的鬼火在汪曾祺的笔下变得如此柔美灵动,淡雅的昙花,高飞的白鹤和灵动的鬼火传递的就是这样独特的凄美意境。
汪曾祺淡化小说的情节,突出风俗描写,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在他的笔下,没有世俗的偏见,没有冷酷的奴役,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他的文章满溢着地方风味和人性色彩,呈?F出和谐宁静的生活氛围,有一种进入桃源之乡的超脱与释然,是一个充满诗意美的苏北水乡的意境世界。
二、行云流水的结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