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中产|中产家庭的标准是什么
好像一夜之间,中国大城市的中产们有了深重的危机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被”分化中走向消失。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层消失的危机和商机中论述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80%的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社会现象,在中国似乎有克隆的危险。
从物质上,“一座房子消亡一个中产”在2021年高涨的房价中可能成了现实。在北京,有机构统计表明,仅11月份的拟开盘项目均价,环比涨幅就达成了%。高额的房贷不但影响了中产们的幸福指数,还深入抑制了消费。更严重的是,因为这种物质上的紧缚,原本属于中产阶层的理性、稳定、闲适和精神上的富足,也变成了担心、惶恐、惴惴不安。社会的稳压器,瞬间变成了加压阀。
但中国中产阶层的“被消失”,并非单一房价造成,而是多年来单一追求经济增速的增加模式销蚀了中产阶层的生存土壤。要改变这种现实状况,除了房价之外,重构中产正常向下向上的流动机制,恐怕才是长远处理之道
晚上7点,李延杰走出在北京海淀
区学院路的某幢5A级写字楼,手提着上班时穿的一套正装――她是Hugo Boss的忠实拥趸。暮色中,她钻进一辆停在门口等客的出租车,身后的写字楼仍然灯火通明,很多和她一样的人继续着永远没有完成时的工作。李延杰的目标地是建国门的一家中餐馆,在她的交际圈子里,大学同学的聚会几乎是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这群5年前毕业于中国最好高校的年轻人,大多分布在北京东边和北边的高级写字楼里,任职于大型的跨均薪资水平,她们的收入稳定且丰厚。
中餐馆装修考究。老板是个热衷于收藏的人,门口摆着的储物柜是从河南的文物商人手中高价购回的,雕花纹饰十分精巧,上面放置的梅瓶是清朝晚期的物件,器型很工整。李延杰快速地走进去,来不及看一眼,她已经迟到了半个小时。大家谈论的话题集中于一个今晚没有到场的人物,5年前那个毫不起眼来自西北农村的小伙子,因为善于把握时机和极好的资本运作能力,现在已是一个身家过千万的温拿(winner)。
这么的聚会除了联络感情,更微妙的是,因为同处于一个行业,参加其中的人往往能交换到很多有用的讯息,建立起的资源网络在充满竞争的职场内,是能够相互利用的富矿。李延杰现在工作的一家美资IT企业,正是因为有了同学的内部推荐,她才能顺利拿到这个职位。
10点多,她回到在北三环的家。80平方米总价约合人民币200万元的公寓是她和新婚妻子在去年10月房价攀高时买下的,每个月的房贷月供差不多是8000元。这笔支出对于她和妻子的收入并不代表极大的负担,只是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她们将没有权力中止挣钱的工作。
中产阶级新样式
和她的同学一样,李延杰被称为这个国家新兴的一个群体,中产阶级(the Middle Class)。国家统计局曾经在若干年前出过一份充满争议的汇报,现在看来依然不具有科学性。汇报称在中国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之间的人群,全部能够算是中产阶级。而社科院的教授陆学艺最近在接收新华网的采访时则称,截至2021年,中国中产阶级约占总人数的22%-23%,并以每十二个月1%的速度增加。权威部门的观察理性且科学,这个人群的成长速度得到统计,而她们的出现对社会结构带来的革新也得到了充足评定。
但暧昧的界定指标加上缺乏
2021年“被消失”的中产-中产家庭的标准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