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田汉
编者按:田汉,一个和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同在的名字,一个被郭沫若称之为“中国人应该夸耀的存在”,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她的精神价值和人格魅力并没有随之消失。时值她115岁冥诞,本刊专栏发表几篇新近研究她的文章以誌纪念,以见证她生命和业绩的不朽。
田汉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者,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又是新旧体诗兼作的诗人。原名田寿昌,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98年3月12日生于长沙东乡茅坪现果园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得亲友资助,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并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期,她参与李大钊等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和郭沫若等筹组发明社,主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20年起,开始发表戏剧作品,以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等剧本,在我国一鸣惊人,被上海各学校剧团争相上演,引发强烈反响。在今后十余年间1922-1935年,她以上海为基地,致力于以话剧为主、兼及电影、戏曲创作,号称“南国艺术运动”的民众戏剧活动。随即创办了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提议组织了“南国电影剧社”,并一度主持上海艺术大学,直至正式成立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举行了名震一时的“艺术鱼龙会”演剧,又赴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广州等地进行了数次旅行出演,演出了她的一系列话剧新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等,影响遍于南中国,使“五四”早期中国话剧舞台大多演出欧美戏剧作品情况为之一变,史家评之为“中国之有新戏剧当自南国始”,在当代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主要的一页。而犹可称道者,伴随国民党右派在政治上日趋反动,对进步文艺实施“文化围剿”,田汉亦自觉地将其在野的民众戏剧活动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立即创作演出了火之跳舞一致等歌颂群众斗争向绅士阶级开火的剧本,标志着中国话剧运动的一个新的里程。
1932年,田汉参与中、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其艺术活动从“南国”走向街头、工厂、学校,向更宽广的战地进军,前后参加组织了大道剧社、兰衣剧社、五月花剧社、春秋剧社等业余和专业的戏剧团体,并为其编写了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扬子江的风暴风云儿女等话剧、歌剧和电影作品。同时和聂耳、冼星海合作谱写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全部曾广泛演出流传。其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但成为当初抗日救亡斗争的号角,也被定为今天新中国的国歌。
1935年春,中共江苏省委、文委被破坏,田汉被捕并一度软禁南京,敌人多方逼诱,她一直不曾屈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凛凛正气。1937年中共代表团抵达南京,为她恢复了党的关系。
“七七”抗战开始,田汉马上编写了抗日话剧芦沟桥,演出于南京,旋即在党的安排下赴上海参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工作。1938年又奉周恩来同志电召到武汉参与国共合作的军委政治部三厅的工作,任第六到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在她的主持下,组建了十个抗敌演剧队,在各战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使宣传的形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田汉本人的创作活动关键集中在戏曲方面,亲自率领部分戏曲社团巡回演出于湖南、广西等地,创作、改编了很多宣传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戏曲剧本,如江汉渔歌新会缘桥新儿女英雄岳飞等,同时仍亲密关注整个戏剧运动的发展。1940年主编出版了戏剧春秋期刊,1944年还和
2021年一代文豪——田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