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阐释了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问题的激发、导向和讨论在PBL教学法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92-02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被中国的众多医科院校所接受和推广,但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却鲜有提之。实际上,PBL教学法特别适合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其课程性质和特点为PBL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基础。
  一、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PBL教学法符合“纲要”课的教学大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既是一门政治课,也是一门历史课。它通过介绍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讲授新中国如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取得的伟大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的“两了解”和“三选择”的教育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单靠教材的简单的文字表述就能达到的。PBL教学法的的引进,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观点;问题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建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层次和渐进的思维过程,可以更有效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感,并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历史观。
  (二)PBL教学法有效解决当前“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矛盾。当前大学阶段开设的“纲要”课在内容上与同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中学阶段开设的历史课有重复之处。但是三门课之间又有不同侧重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侧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角度,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阶段的历史课侧重从纯历史的角度教给学生近现代历史的基本史实;而“纲要”课则侧重介绍近现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件历史任务,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这种侧重点决定了“纲要”课在内容上不像中学历史课涉及到那么多的具体史实,在体系上又不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那样的理论化。总而言之,“纲要”课既有概要的历史内容,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大背景。
PBL教学法的引进,以问题为中心,摒弃了与中学历史课重复的那些史实问题

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3-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