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诗画诌论|题画古诗注音
一、有关倪瓒 据清沈世良所辑倪高士年谱,{1}倪瓒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逝于明洪武七年(1374)。她一生未仕,74年的生命历程中,没有过大起大落的波折,最多不过是耳顺之年家道中衰,又逢改朝换代,过了几年远避兵祸、寄食于人的生活,但其间她依旧和友人诗酒赠答,算不上严重的颠沛流离。总的看来,倪瓒的生活道路比较平坦,她似乎一直淡定、简静,一如她的六君子图等画作给我们的印象。倪瓒还给自己起过很多别号,其中有两个是“懒瓒”、“倪迂”。一“懒”一“迂”,表面的自嘲实是一个深度的自许,诚所谓“作画宜迂,迂则自远于世俗,而得以全其雅”。{2}
倪瓒有洁癖,“平居所用手帕、汗衫、衣袜、裹脚,俱以兰乌香薰之”,{3}“盥�易水数十次,冠服数十次拂振。宅阁前后树石常洗拭。见俗士,避去如恐浼”,{4}“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5}陶宗仪甚至在辍耕录中将其归入“病洁”一节。{6}
既渴望静远,又流连世俗,是倪瓒人格矛盾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倪瓒对于她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在终极情感上是排斥、逃避的。她敏感而孤寂,“野性夙所赋,好怀谁共语。烧香对长松,相和成宾主”,诉说的是内心缺乏真的交流,无人以付心事的怅落。“回翔别鹄意,飘渺孤鸾鸣”,“别鹄”和“孤鸾”也正可看作她本身的写照。萧闲馆夜坐一诗颇得阮籍诗风。诗写沉沉黑夜中的斋心坐忘,她发觉了真实的自己,“燥烦息中动,希静无外聆”,内心渴望静谧,摆脱世俗的系累。坐忘的最高境界,则连形体全部不存在了,“�然玄虚际,讵知有身形。”这是倪瓒心中理想的自己,她向往过一个“拒绝尘事,游心淡泊……形忘道接,�然自得”(玄文馆读书序),“愿从逍遥游,何许昆仑墟”,“不知人事剧,但见青山好”的生活。{7}
可是她做不到。厌恶世俗使倪瓒向往归隐,类似“便应今后去,海上候安期”,“独�扁舟去,门前潮未生”,“飘然便拟从君隐,分我玄洲二分之一间”之类的句子在她的诗里太多了,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远离和归隐。不过她走得不根本,不果断,举步间便充满留恋不忍遽去之情:“余兹将远逝,旅泊犹彷徨”,“欲去仍徘徊,题诗满苔石”。{8}她下不了一去不复返的决心。“踟躇”、“回顾”、“回首”、“回望”甚至“回翔”,这么的字词在她的诗里频频出现,正是她内心充满斗争、欲隐不能的心曲的流露。她的不愿根本归隐,实在是出于对世俗的流连,而非对于官场的向往。她时而“耻于�暴,清而不污,将依隐焉”,然而一旦“世氛颇净”,她便“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9}她依违于山野和尘俗之间,随意去就,两不相�。难能可贵的是,倪瓒一直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根本有别于孔稚�北山移文中嘲讽的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的假隐士。因此周南老为她作的墓志铭开篇便说:“云林倪瓒,字元镇,元处士也。”{10}定位在“处士”上,把握得还是很正确的。
倪瓒心理和行为上的矛盾还表现在她的交游上。作为文人兼画家,诗画酬赠是她交友方法中的拿手戏。然而考察她酬赠的殷勤程度和赠答对象,却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清逸的“高士”另眼相看了。清顾嗣立元诗选选倪瓒诗162首,其中竟有九十多首诗是赠答诗,几占十分之六,交往的热性已灼然可见。而且她的酬赠对象中赫然有很多在朝官员,凡参谋、总管、秘监、外史、佥事等,她全部乐于写赠。倪瓒不是逃避政治,一生不仕吗?是的,但她只是远政治而不远政客。倪瓒是矛盾的,无奈的。她有洁癖,向往清静,淡泊世累,当局屡征不就,果断保持了一个不合作的态度。但同时她又和这么多高居显位的达官贵胄亲密交往,有时还带着鲜明的谄媚(送杭州谢总管一诗),而且乐此不疲,即使73岁高龄,也依然“漫浪之迹胥于江湖之上,时往还苕�,出入城府,遨游�绅。”{11}却让我们怎么也要对她的高士形象打个问号。况且倪瓒和这些人的交往还并非完全出于文人所重的神交,而是以丰厚的物质利益为基础。当初名流陈云峤受命监铸祭器于杭州时,倪瓒因慕其名,主动造访,“张燕湖山间,罗设甚至。酒终为别,以一帖馈米百石。”出手不可谓不阔绰。如此殷勤,却换来陈云峤将这些米“悉分散之”,并一语道破天机,反而对倪瓒施以辛辣的讽刺:“其因此章章者,盖以米沽之也。请从今日绝交。”这话太尖锐了,直中要害,连当初在座的倪瓒挚友张伯雨全部“不胜局�”。{12}举此一事,余可想见。不过这也帮助我们看清了当初所谓文人名士的交游唱和,到底是一个什么景况。也明白了倪瓒昔日辉煌时,“尊官显人乐和之交”,“名傅硕师,方外大老,咸知爱重”,{13}而当她晚年困窘落魄、寄食于人时,“窘于诛求,顾未有能振之者”{14}的悲伤,可堪扼腕。
倪瓒还和部分道士、僧人有不少诗画往来。其兄倪昭奎也是当初道教的上层人物,被元政府“特赐真人号”,得任道官,跻身统治者行列。然而反观倪瓒,她和这些官场
2021年倪瓒诗画诌论-题画古诗注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