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城西,距今1300多年历史。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自此,贵池杏花村随《清明》诗名扬青史,享誉天下。
杏花村被称为江南诗村,故池州誉为“千载诗人地”。唐代的李白、罗隐、张祜、白居易、杜牧、杜荀鹤,宋代的梅尧臣、岳飞、苏辙、司马光、朱熹、李清照、杨万里、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都留下了不朽诗篇。杏花村又被称为中载的杏花村黄公酒而闻名于世。清康熙年间,池州人郎遂潜心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为《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堪称“天下第一村”。
一首动人心弦的杏花美酒诗, 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农耕画; 一部耐人寻味的村落民俗书,书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梦。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牧和他诗中的杏花村。
杏花村――迹以名传
“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任池州刺史。次年清明之日,杜牧到杏花村赏春,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有《樊川文集》传世。他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后人为区别于诗圣杜甫而称他为“小杜”。他于会昌四年(844)九月从黄州(又名齐安郡),至今湖北黄州市迁池州(又名池阳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会昌六年调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东)任刺史,在池州整整当了两年州官,作出了许多德政善绩,也留下了几十篇珍贵的诗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层绚丽的光彩。这首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清
下第一村”。
清代翰林院检讨侗(字展成,号悔庵)《题杏花村志》诗曰:“从来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家武陵住,也编仙史记桃源。”(引自《杏花村志》卷五)清代名士、贵池棠溪乡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为郎遂《杏花村志》赋诗曰:“著出名书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宁止一丘壑,还情如椽纪太平。”(引自《杏花村志》卷一)清代诗人、贵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诗曰:“相传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两共幽。”(引自《杏花村志》卷七)由此可见,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诗后,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热衷修建这一名村,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了一片方圆十余里古色古香、景色如画、蜚声四海的名胜古迹风景区。明弘治?F池鸾乡人、隐居梅山的贡元沈昌(号野航)有《杏花村》诗云:“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引自《杏花村志》卷五)
唐以来杏花村几度兴废,相传盛时杏花村有老杏万余株,连绵十里,绚烂迷观,堪称盛景。至清康熙年间已有名胜15处、建置35处、古迹25处,相关诗词歌赋题咏达千余,逐步形成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景观群落。
到现代,在杏花村旧址的基础上建起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路二水三区”。目前,一区民俗体验区已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形成了环绕景区的8字形陆上和十里杏花溪水上两条观光线,打造了北村口红墙照壁、问酒驿、唐茶村落、十里桥、梅洲晓雪、窥园、云泉硅藻泥憩园、百杏园等多处重要景点。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围绕实现“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两大目标,坚持 “生态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山水农耕、江南村落、传统民俗、盛唐诗酒”四大文化,努力创新八大旅游业态,已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项目,安徽省“861”行动计划、省级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省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风景区等品牌。到2020年,将建成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30年,将建成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经典田园休闲生活佳境。 杏花村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