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叙事诗鉴赏:蝉·垂緌饮清露-蝉垂緌饮清露.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叙事诗鉴赏:蝉·垂緌饮清露|蝉垂緌饮清露
诗词鉴赏网权威公布叙事诗鉴赏:蝉·垂緌饮清露,更多叙事诗鉴赏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蝉·垂緌饮清露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和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一样,所以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含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一些别有意味的详细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和帽带相同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因为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和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一样,所以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终评点道,这完全是因为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因为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她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和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她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她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和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是利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珠,因此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珠?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何说连续不停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一样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和末句“秋风”对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

2021年叙事诗鉴赏:蝉·垂緌饮清露-蝉垂緌饮清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