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叙事诗:蝉·垂緌饮清露.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叙事诗:蝉·垂緌饮清露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居住在挺立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洪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
  这

叙事诗:蝉·垂緌饮清露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居住在挺立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洪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咏物中尤多寄予,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示意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详细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像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示意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立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洪亮。诗的最终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当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洪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气,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奉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慎重,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外形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示意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外形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行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由于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名贵而灵异的树,传奇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予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谈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

叙事诗:蝉·垂緌饮清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TONGMU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6-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