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风吹过听见风吹过像一首
深秋的洞庭烟波浩淼,白浪滔天。寒风肃杀之中,湖上甚是萧瑟,昔日舟来楫往,鸟翔鱼跃的热闹场景,早被这咆哮而过的风吹得不知去向。2300多年前,屈原放逐流落至此,原来就郁郁寡欢,见及洞庭悲秋,更是忧戚痛彻,立即便写下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的绝句。
虽说屈原时岳阳楼还未兴建,但自屈原肇始,大凡深秋时节来到洞庭或登临岳阳楼的那些志士骚客,几乎没有一个心情是好的。李白登岳阳楼时以为:“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和夏十二登岳阳楼老弱多病的杜甫登楼时已四处漂泊多年,故而,更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翌年,诗圣杜甫“乘风归去”,享年58岁。
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绝大多数权贵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这个副宰相的职务,贬逐到今河南邓县的邓州。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深感“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于是,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和挚友范仲淹。就这么,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在1046年的阴历九月十五日这么一个暮秋时刻写就。不过,范仲淹压根就没有到过洞庭,因是江苏吴县人,自小聆听太湖涛声,因此,写起洞庭来也就驾轻就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等倒亦神似。
自古名胜古迹全部有来历。听说,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以前,其功效关键作用于军事上。唐后,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风流韵士争相游览观光、吟诗作赋之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出,更使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好像欲托物抒怀、感物咏志非登岳阳楼不可!
当然,爬上岳阳楼的也绝非全部是有识之士,像我这么的凡胎俗骨也大有些人在。记忆中,我已经有三五次爬上这座三层高的木楼了。而且,通常爬楼全部是在萧萧秋风中,虽谨遵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训诫,但深处残秋,难免愁肠百结,郁郁乎,鲜有兴事;忧忧乎,莫非情愁。不过,凡胎俗骨之愁绪何能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相比?故而,我等那些自作多情的所谓感怀,不足为记。
正确地说,爬上岳阳楼,我看到的只有黄汤似的湖水,听到的只有咆哮而过的风。倘若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也来临楼眺望,会不会写成另外一篇岳阳楼记?一个连洞庭全部未去过的人,爬楼之事自然无从谈起。这么,她就能够把洞庭和登岳阳楼之事想像得很美。再说,范仲淹也并不是要真写洞庭和岳阳楼的胜状,更多的,她是在借湖和楼来向那个“居庙堂之高”的人表明自己虽“处江湖之远”却仍忧之,以期改变自己长久遭贬的境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过,和前人相比,范氏的“览物之情”也并非“得无异乎”。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被后人奉为千古名句,但“先忧后乐”早就出现在孟子的梁惠王下里了,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很显然,孟子是寄期望那些“王”能够做到“先忧后乐”。可范仲淹却偏偏将孟子对“王”的寄托强
2021年听见风吹过听见风吹过像一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