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国有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三大基础.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有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三大基础
实现社会友好,建设美好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含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理念作为一个创新的社会建设理论,它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设想,主观杜撰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的。
  一、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历史文化基础
  追求、崇尚友好,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和大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古代的先哲孔子所言的“致中和”、“和为贵”,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孟子描绘的“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的社会状态,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等,全部蕴含着对友好境界的期盼和美好向往。
  友好思想最早出现在国语。西周末年,周幽王时的太史伯在议论周朝“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她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她平她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和”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和阐释。然而,对友好思想发挥得最为充足的智者应该说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她不但亲自修订周易,而且把易道融进了她的儒家学说,形成其中庸之道。并成为儒家继承者所秉承的最高标准,如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是说,喜怒哀乐未表现时为“中”,表现出来时符合规矩,恰到好处为“和”,这是对人而言,假如从人道扩展到天道,则“中”为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如经过努力达成中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发育生长了。在论语中,孔子深入丰富发挥了其友好思想,论语开宗第一篇学而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在论语,子路篇中,她又说,“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能够说,儒家的“中”、“和”、“中和”的友好思想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里一直作为主导思想,占有很主要的地位,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乃至一个民族性格,即使是历史上的剥削制度、专制政体也不能掩其光芒,比如在历史上对内中国重视为政以德、礼主刑辅,对外重视讲信修睦,化干戈为玉帛,表现出和平大国的泱泱气度,汉唐开辟的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历来全部是和平友情之路、经贸文化之路,几乎没有发生掠夺和战争。明代郑和率领当初世界一流舰队出使南洋各外交的优良传统。
  在中华文化的另一派关键代表道家那里,友好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她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她们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和自然的区分,对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老子的友好思想集中表现在她的道德经里。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围,道在表面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友好的。老子说,“知和日常,知常曰明”。即是说,物以和为常,友好是道的规律,认识了友好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所构架的友好社会里一样有“至德之世”,“至治之世”,“无何有之乡”,等等,在这类理想的友好社会之中,人

2021年国有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三大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