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农村中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且占农民较大比例, 宗教活动场所也大大增加, 形式多样, 呈现出“宗教热”。这种有神论的意识形态为什么没有随着经济的好转、文化的提高而减少, 其原因可谓不能不发人深省。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 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宗教热”的深层原因、弄清楚宗教信仰对新农村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才能发挥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中国论文网/view- 【关键词】宗教信仰; 农民; 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 农村的经济逐渐好转,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农村的宗教信仰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随着经济文化的好转而日渐消亡, 反而日渐兴旺起来。农村中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 且占农民较大比例, 宗教活动场所也大大增加,形式多样,呈现出“宗教热”。一、农村宗教信仰的特点(一)原来的“三多”有所改变,呈现“两极化”“三多”现象是指过去农村信徒中老年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现在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即农村信徒中的青壮年人数比例逐渐上升,中等教育以上学历者人数增加。农村中这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则是农民信教者队伍中的领头人、讲道者。(二)农民宗教信仰常常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其信仰多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信教原因多为由于生病、遇事不顺、为求平安、甚至是求子、求财、求顺心。如很多疾病缠身却无钱医治的教徒因为听说“信耶稣能治病”纷纷“靠主”, 尤其是听说某某人做了见证, 信主治好了病, 往往会带动一大批人甚至全村人信教。“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就很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信仰的务实和不够虔诚。不过目前基督教的“独一真神”上帝崇拜对农民的这种宗教信仰心态有所改变, 使其宗教生涯多了一份纯粹或虔诚, 但多数信教者的入教动机仍是实用和功利的,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三)农民宗教信仰很少是单一信仰,往往是多神崇拜很多中国人不仅仅是中国农民有着“见神就磕头, 见庙就烧香”的习惯, 有此可见多数农民不是单一信仰某种教或某个神, 而是有着双重甚至是多重信仰, 更多的是儒道佛一起信。中国农民对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 如灶王爷、财神、土地神、龙王等, 不论地位高低、性善性恶,都一律心存敬畏,生怕得罪了哪位神邸而带来厄运。二、农民宗教信仰兴盛的原因(一)宗教信仰能够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费尔巴哈在分析宗教心理时说:“宗教的前提, 是意志与能力之间, 愿望与获得之间, 目的与结果之间, 现象与实际之间, 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只有依赖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和主观根源的唯一正确而普遍的名称和概论。”费尔巴哈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说明人的这种依赖主要是为了寻求满足精神上、感情上的某种需要。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常会遇到疾病、失去亲人、生活和家庭出现冲突和挫折、没有实现计划和想法等等, 人们非常需要周围人们的安慰、同情、怜悯和共鸣, 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于是人们就会幻想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某种神力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反杜林论》中,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宗教信仰问题研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