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新媒介文化的表征悖论-手机的媒介特征及文化表征.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媒介文化的表征悖论|手机的媒介特征及文化表征
新媒介文化是文化表征的一个新的方法和展现形态,它表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对于表征效果透明化和完美化追求的历史夙愿。“透明化”,即表征活动力图使其效果达成客观忠实、根本透明,从而实现认识对于事物、主体对于客体的忠实一致。再现论和写实主义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即是这种文化旨趣的反应。这种“客观忠实”影响到中西传统真理观的建构,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符合说真理观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集中表现。“完美化”,即表征活动对其表征文本尽善尽美的制作诉求。中西多种风格流派全部以多种方法实践着这一追求,形式主义文学创作自无须说,看似任性率意的表现主义也非天马行空,它还要遵照“成功的表现”克罗齐语这一主要标准,所谓“成功的”,就需要尽可能地向完美靠近。“完美化”表现了创作者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诉诸了人性中的完美化追求和乌托邦冲动。一字师、一字千金、推敲等文坛佳话就是人类追求文化完美化的经典范例。
  透明化和完美化的表征效果一直是人类文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但在历史上,因为表征媒介如语言的天然限制,绝对透明和完美的表征效果更多的是一个想象。毕竟,语言在本质上是符号,它是编码后的产物,是原物的符号替换品而非实物。也就是说,它是白纸上的黑字,即使尽辞藻修饰之极至来描绘“鲜花”、“美女”,但毕竟不是实在的“鲜花”、“美女”。另则,抛开编码的原因,我们看其表征的形象效果,它所展现出来的也只是轮廓,且渗透着主观感觉,甚或虚构性成份,而不是对事物的准确客观再现,其细节组成也经不起显微镜式的推敲考察。
  今天,伴随电子传媒的广泛普及,媒介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跨越和其高科技含量的加强,尤其是数码技术的加盟,使媒介文化在表征现实时高度清楚、高度仿真,其效果比真实还要真实,即波德利亚所谓的“超真实”hyper reality,如数码相机和数码DV等的拍摄和制作效果,某种意义上,此时已经达成或靠近达成表征活动所苦苦追求的透明化效果。另则,现代数码技术能够对已经达成高度透明化的文本在技术上进行完美化制作和再加工。以照片为例,新技术能够对照片中人物的胖瘦、高矮、色彩、背景的明暗度和脸上的雀斑等进行随心所欲的修改,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创作者对于文本表征完美化效果的主观想象,满足新媒介文化对于其表征文本完美化的制作诉求。
  面对媒介表征在今天的“丰功伟绩”,经验性日常生活层面的反应是振奋的、接纳的和激励的。伴随数码相机、数码DV像素的几何式增大,伴随音频录制和播放设备保真效果的愈发完美……大家越来越喜爱观看这些含有高清楚画质的照片、影视;欣赏含有高保真品质的超重低音和多声道合成音乐;追逐那些经过传媒“完美化”、“特色化”和“超级化”包装的媒介形象……视觉文化转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出现的大众喜爱媒介文化表征的超客观性和完美化效果,这种反应深入激励了文化制作对这一效果的更高追求,而文化的这种更高追求最终又反作用于大众,并使这些含有审美化品质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自然化为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
  然而,理论上的反应却不大相同。面对媒介文化表征效果的透明化、完美化趋向,波德利亚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文化的“拟像”化生产。以经过数码技术处理过的婚纱照或写真照片为例,它们的特点是高度仿真、高度清楚甚至连皮肤上的毛孔全部能清楚观察;它们还能够借

2021年新媒介文化的表征悖论-手机的媒介特征及文化表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