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诸如此类的标语,以及国旗下的讲话风波、高考班集体打吊瓶事件等,都催人反思:好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举国上下,正努力实现中国梦、教育梦。就学校、学生、教师、校长这几个重要的教育主体而言,应该具有怎样的风采才会泛出教育之梦的光泽,成就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呢?
教育在求真、尚善、臻美的道路上,已迈出多样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蹒跚步伐,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立足新的起点,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师和发展好每一名校长,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好学校”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学校存在的本义、价值、目的归结为“教育即自然生长”。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一方池塘”,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不是“文明的监狱”,而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我认为,好学校定然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美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
在希腊文中,学校的词意就是闲暇,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的深层价值所在。
好学校涌动着创新之情。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因此,一所涌动着创新之情的好学校,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北京青年报》记者在2001年曾对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采访,其中近80%回答,“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和好奇心”。二要善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学贵知疑,疑则有进”。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学校洋溢着快乐之感。快乐就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满足”;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称,“是最高的善”。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启人深思。
某地高考班集体在教室里打吊瓶,社会议论,“病得不轻的教育本身才最需要挂吊瓶、打点滴”。一些普通高中的励志标语触目惊心:“提高一分,战胜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学生的生命健康快乐是不能超越的,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不能超越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个性差异是不能超越的。好学校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好学生”
塑造好学生的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德育为先,塑造走向高尚的好学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为先旨在引领学生走向高尚。
高尚源于灵魂的健康。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人生唯一有价值的,是有活力的灵魂”。
高尚源于人格的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