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
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三、禁忌症
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
五、操作程序
,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捧(或棉签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针治疗点。
(3)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治疗点(穴位)。
,要严格消毒,先用碘酒,再用酒精脱碘,消毒X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l-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可留置l-3天,冬季留置7-10天。
,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宜。
,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
,局部是否严格消毒。
;患者的感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豆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
、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文化层次、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
,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脘痛、泄泻、风寒痹痛、疮疡久溃不敛、月经不调等的临床症状。
,保健强身。
三、禁忌症
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程序
,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力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约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饥体痛苦;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
,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
。
。
。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多或少烧坏衣物。
,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拔罐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流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