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教学难点:
“伊人”等意象的理解。
教学设想:
《蒹葭》是二期课改中学教科书《语文》(试用本)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向往和追求自己所景仰、热爱的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高一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面的整合。
教学手段:
1、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共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诗三百” 。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2、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者的罪恶。
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
学生聆听、感悟,为学习新课酝酿情感。
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补充、整理。
三、走进《诗经》:
颂(40篇)(包括颂、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铺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
《蒹葭》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